畲民最早入迁景宁时间辨析 ——雷进裕等人于明万历年间而非唐永泰二年迁入景宁

编辑:雷 必 贵    来源:網絡    时间:2018-06-19 15:52:40    点击量:
畲民最早入迁景宁时间辨析
                    ——雷进裕等人于明万历年间而非唐永泰二年迁入景宁
  
                              
摘要:某史志以《唐朝元皇南泉山迁居建造惠明寺报税开垦》的民间文书为唯一依据,认定畲民雷进裕等于唐代自罗源迁入景宁而成为畲族最早入迁浙江者。“唐代入迁说”与迁出地的史志记载相矛盾,与一同迁徙的包凤村雷进明支族族谱记载相抵牾,雷进裕支族与雷进明支族谱牒都有同宗共祖及明代入迁景宁的明确记载,金丘村蓝姓畲民家谱对蓝雷先祖结伴同迁的记载也印证雷进裕等于明代入迁景宁。所谓《报税开垦》的民间文书,差错百出,系后人因故重构,将明清之事嫁接至唐代。雷进裕等人于明万历年间而非唐永泰二年迁入景宁
《景宁畲族自治县概况》记述:“入迁景宁最早的畲民,据本县惠明寺村和敕木山村各存一本《唐朝元皇南泉山迁居建造惠明寺报税开垦》的资料所述:永泰二年丙午岁(766),雷太祖进裕公一家五人与僧昌森子清华二人,从福州罗源县十八都苏坑境南坑,一同来到浙江处州府青田县鹤溪村大赤寺。雷祖后居叶山头,砍伐山林,开垦田园。由此可见,畲族最早到景宁的时间在公元766年的说法基本是可靠的。”[1]根据这些记述,《浙江省少数民族志》作了相应记载,并认定“这是畲民迁入浙江最早的一支”[2]。
正是根据以上两本有关景宁畲族的比较“权威”的介绍,目前许多畲族读物介绍景宁畲族历史时,一律沿袭“景宁畲族最早源于唐代”的说法,尽管已有不少专家学者明确质疑,但“以讹传讹”仍在延续。笔者收集了相关地区的部分畲族迁徙史料,查阅了一些畲族问题专家对该问题的著述,已有充分的事实证明:敕木山惠明寺畲民先祖雷进裕等人自福建罗源迁入浙江景宁的时间应在明万历年间,而非唐永泰二年。以下对畲民雷进裕入迁景宁时间的“唐代入迁说”作辩驳分析。
一、“唐代入迁说”与迁出地史志记载相矛盾,迁出罗源的时间比畲族最早进入罗源的时间还早120年,不符合逻辑。
罗源县所有史志记载都表明,畲族最早从罗源迁出的时间,除蓝敬泉支族在南宋淳祐年间(1241——1252)外,其余所有支族都在明代及明代以后。
据笔者调查,虽然原罗源县畲族史(初稿)也记述“雷进裕、雷昌森于永泰二年(766),自罗源县十八都苏坑境南坑迁入浙江青田鹤林村”,但这是录自迁入地资料[3],即依据景宁县的资料作记载。《罗源县志》(1998年11月版)关于畲族先民雷进裕、雷昌森迁徙情况的记载,其资料来源也同。原罗源县畲族史(初稿)关于雷姓支派外迁情况表中,疑“雷某于唐代自罗源县起步氵贝头村迁往福安牛头坂,后迁福鼎牛埕下,次子迁浙江平阳章山,三子法罡迁平阳黄家坑”。现已查明,该雷法罡支族于明万历年间自罗源黄重下里牛栏坪(今属霍口乡大王里村)迁出。原罗源县畲族史(初稿)关于蓝姓支派外迁情况表中,疑蓝意必、蓝朝聘、蓝玉新等支族于唐代自罗源迁出。现也已查明,该三支族均为蓝姓入闽始祖蓝传仁后裔,均于明末自罗源八角井氵贝头里(今起步镇黄家湾村氵贝头)迁出[4]。总之,畲族从罗源迁出的时间,除蓝敬泉支族由罗源黄重下里(今霍口乡)迁往云和小窟(今小徐乡,后转徙景宁金丘驮磨庵)是在南宋淳祐年间(1241——1252)外,其余所有支族都是在明代及明代以后。
根据闽浙畲族诸姓宗谱的记载,“唐光启二年(886),盘蓝雷钟有三百六十余丁口,从闽王王审知为乡(向)导官,由海来闽,至连江马鼻道登岸,时徙罗源大氵贝头。[5]” 这是畲族最早迁入罗源的记录,也是有史料记载的历史上最大一次畲族集体迁徙。这次迁徙连同此后连续不断的梯次迁徙活动,构成了自粤东经闽南、闽东继而迁向浙南、浙西南的东南沿海大迁徙路线。这条畲族迁徙的主要路线,其形成过程历时数百年乃至上千年。按照“唐代说”,畲民雷进裕等数人在唐光启二年畲族集体迁徙进入罗源的120年前,就从当时尚未形成的沿海大迁徙路线中端的罗源县,跳越式地、而且是单支独进地迁到迁徙路线末端的景宁,令人无法置信,显然不合逻辑。
二,与雷进裕一同迁徙的包凤村雷进明支族族谱,明确记载明万
历年间入迁景宁,与“唐代入迁说”相抵牾。
笔者于2004年收集到包凤村雷进明支族族谱,其中卷首部分记载了该支族自大齐元年至明万历34年的迁徙过程。现摘录如下:
“大齐元年七月十五,当朝侍郎章朝钦奉天门给出文凭路引,经过州邑不敢阻证刁难……;
开皇三年(公元583—笔者注,下同)二月,当路出禁,条法施行,革乡恶□民,安家集众,砍伐山林,供给家口;
寿齐(历史上无此年号,可能是“仁寿”之误) 34年10月,迁凤凰山,佩带文凭路引,散处砍伐山场,游行山场畈鹿,供给家口;
大唐乾元年(758)九月十四日,检奉高辛皇帝前给出身敕牒路引,付予徭(瑶)人执照……;
乾元六年(乾元仅延续二年,如顺延推算为763),宁州府岁□乡高山居住……;
太和二年(828),被差役人等着地查垦,文凭路引,解县发落,俱豁瑶人税粮,是为此照令;
会昌元年(841)九月十四日,移岁□乡内猎山,砍伐山场耕种田,供给家口;
会昌八年(会昌仅延续六年,如顺延推算为848),徙辛虞县普城山水尾居住,砍伐山场耕种田,供给家口,佩带文凭路(引)为照;
大宋元丰二年(1079)二月初八,佩带路引,移道州府无源县九江白水居住,刀耕火种,供给家口;
元祜四年(1089)十月,移上茶陵县长砂苦竹湾居住……;
绍圣二年(1095),蓝姓四位、雷宅十二位、锺宅三位,佩带文凭路引,移吉州府飞泉县小场岭居住……;
政和四年(1114)六月十九日,移在陶九山居住……;
南宋绍兴三年(1133),蓝姓四五位、雷宅十五位、锺宅三四位等,分居至我祖吉州普山居……;
绍兴十年(1140),移落长乐县十都黄四(面)山居住……;
乾道四年(1168)三月十三日,三省司奏许得事理给事李推售发(湖)南、湖北、广东、江西、福建等处种山……;
淳熙五年(1178),我祖三兄又移揭扬(阳)三十六都黄岗山居住……;
嘉泰五年(嘉泰仅延续四年,如顺延推算为1205),又移过福建省章(漳)州府连江县廿四都杨山水尾居住……;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jpg    嘉定四年(1211), 移过海粒、□□、赵判县三都高山居住……;
瑞(端)平十一年 (端平仅延续三年,如顺延推算为1244),又移过福州府罗源县十八都苏坑境高南坑居……;
大明万历丙午三十四年(1606)冬月,进明太祖移过浙江处州景宁七都包凤居住,耕种田土,供给家口。[6]
将以上包凤村雷进明支族自大齐元年至明万历34年(1606)的迁徙过程,与史图博、李化民的《浙江景宁敕木山畲民调查记》作对照发现,《调查记》所记述的敕木山蓝姓家族自大齐元年至    包凤村雷进明支族族谱
康熙戊寅37年(1698)的迁徙过程,其中大齐元年至嘉定四年(1211)的迁徙过程与包凤村雷进明支族宗谱记载完全一致。此后的不同只是:包凤村雷进明支族于端平十一年(推算为1244), 移居罗源县十八都苏坑境高南坑(今起步镇乌坑),明万历年间转徙景宁包凤村; 敕木山蓝姓家族于“大元朝年间”(原文如此)迁徙罗源县重上里(今飞竹乡、西兰乡一带),也于明万历年间转徙景宁六都张村内,再迁入敕木山。[7]
对照研究以上雷蓝两姓族谱可见,该两个支族的迁徙历程连续不断,时间、地点明确,所记情况应是真实可信的;而且,两个支族族谱的记载互为印证,都是宋末及元初时迁入罗源,至明万历年间才迁入景宁;该族谱中记载了“乾元六年(推算为763)在宁州府岁□乡高山居住”,“会昌元年(841)移岁□乡内猎山”,“会昌八年(推算为848)徙辛虞县普城山水尾居住”等情况,证实该支族唐永泰二年(766)时没有迁入浙江景宁的可能。
三,慧明寺村雷进裕支族与包凤村雷进明支族谱牒都有同宗共祖及明代入迁景宁的明确记载,是否定“唐代入迁说”的确凿证据。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4.jpg包凤村雷进明支族族谱记载:该支族上祖方贵(居罗源,进明之祖父—笔者注),生其青、其松,其青生进明、进宝、进浴、进元。大房进明,育有新进、新福、新禄、新养、新贵五子。
施联珠教授1982年调查时所发现的比较可靠的惠明寺村《雷氏宗谱序》记载:“我姓之源广东潮州府海洋县凤凰山,原有大祠。以后我太祖雷进明、进宝、进裕、进元四兄弟等人,万历年间移来浙江处州景宁县七都包封(凤)开垦耕种田,后世散处他乡多世久远”,“万历年间,移过淤山头居住,一房分去平洋(阳),二房分去云和三都       包凤村雷进明支族族谱
居住,四房雷明玉太祖居住在大峰不知己(几)年,到清朝顺治庚寅七年,应惠明寺僧清华之邀,迁居于此。[8]”                  
王逍教授在惠明寺村实地调查发现:据惠明寺村《雷氏族谱》、《雷氏宗祠》、《包凤建造雷氏宗谱序》等记载,雷姓源出广东潮州府海洋县凤凰山,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雷进明、雷进宝、雷进裕、雷进元四兄弟从福建福州府罗源县十八都苏坑境南坑,“一同移来浙江省处州府景宁县七都包凤开垦耕种,以后散处他乡”。三房有堂太祖进裕公育有四子,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至清顺治七年(1650),期间约四十年,进裕公率领四个儿子先后在景宁叶山头、五都三石羊、水亭半岭等地进行局部范围的游耕。……进裕公随第四房雷明玉迁往南泉山于山头的大绛则一带“开垦田园”,居住若干年后,进裕公年老过世。雷明玉于顺治七年(1650)来南泉山惠明寺院旁开基立业、繁衍生息,明玉公遂成为惠明寺村雷姓畲民之开基祖[9]。
以上所列谱牒资料,已经清楚地表明了雷进明与雷进裕的亲兄弟关系,确证该家族于明代迁入景宁。王逍教授从包凤村雷进明支族和惠明寺雷进裕支族的世系排行进行考查,也证实该两支族是同宗同祖:包凤雷氏总祠的班辈排行诗为30个字,惠明寺村雷氏1990年重修族谱的班辈排行诗为45个字,但两处雷姓班辈排行前五世完全一样,都是“方(大)、其(小)、进(百)、新(千)、禄(万)”,到第六代才分开排行。惠明寺村雷氏从开基祖明玉公算起,至今历14代约300多年,与畲民所传太祖开基300多年的口述历史相符合,在逻辑上反映出由闽入迁的时间应是明代而非唐代。
四,景宁金丘村蓝姓畲民关于蓝雷先祖结伴同迁的谱牒资料,也印证包凤村与慧明寺村雷姓畲民于明代入迁景宁。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6.jpg金丘村蓝姓畲民家谱,记述了蓝、雷两姓先祖结伴同迁入景宁的过程:“蓝雷二氏共十一人,起马入浙江处州府丽水县石塘住居。……又订(云和、景宁)两县各住一县,……众议做阄,……去至云坦叉路拣阄摆定。蓝过丽水县,分县分云和;雷过青田县,分县分景宁县。雷氏共上大小九位,有二位去至叶山头迁居。有五位遇着锺阡、僧振他,五位□至上包凤落担开基,未久至。进明公兄弟两人在此勤俭。进宝公未有妻亲。进明公有妻亲,旺下五男,长男仕进,次新福,三新禄,四新飬,五林贵,五房也。……雷氏虔山公二位,同德贵公佩(陪)至青田县十六都,分县景宁油田王坂庄落担。[10]”         金丘村蓝姓畲民家谱                     
以上金丘村蓝姓畲民家谱所载雷姓、锺姓情况的可靠性如何呢?            
将上述记载与《浙江省少数民族志》核对可证实,在明万历34年至41年的七年间,就有蓝法乾支族迁入大洋岗,雷进明支族迁入包凤,雷虔山支族迁入王畈,锺姓锺智恩支族、锺隆熙支族迁入山外,这些支族都迁自罗源县十七都与十八都。迁入地的包凤、叶山头、山外等村都相距不远,叶山头村离山外村仅一华里左右。《浙江省少数民族志》中还有锺隆熙支族“包凤住三五年后转徙山外村”记载。包凤村雷进明支族族谱中对雷进明、雷进宝兄弟两人婚育情况的记载,与上述金丘村蓝姓畲民家谱所载相同。由此可见,金丘村蓝姓畲民家谱所载雷姓、锺姓的情况是属实可信的。
就在这本金丘村蓝姓畲民家谱中,还有一段记录了迁入景宁的蓝、雷、锺诸姓人名的记载,其中记载:“雷姓八九位,进明、进宝、进浴、进元、虔山、虔受、德贵、德和、元连。”在这批雷氏迁入者中,有进明、进宝、进浴、进元四兄弟,虽然文中“进浴”这个名字的“浴”与“裕”有偏旁之差,但四人的名字及其兄弟关系与包凤雷姓、惠明寺雷姓族谱所记相同,可见这位“雷进浴”就是“雷进裕”无疑。
上文记载雷氏迁入者中“有二位去至叶山头”,“五位至上包凤落担开基”。既然雷氏迁入者中雷虔山等人一支迁入王畈,至上包凤落担开基的是雷进明四兄弟中的雷进明、雷进宝,可见去叶山头村的“那二位”就是“雷进浴(裕)、雷进元”。这些情况,与惠明寺村《雷氏族谱》、《雷氏宗祠》、《包凤建造雷氏宗谱序》等所记“进裕公率领四个儿子先后在景宁叶山头、五都三石羊、水亭半岭等地”耕种的情况也相符合。金丘村蓝姓畲民家谱中,所记同行者名单包括雷进明、进浴(裕)四兄弟,路遇僧人、分迁包凤和叶山头开基等情况,也都与雷姓族谱记载一致。
综合以上情况,金丘村蓝姓畲民家谱的记载,也印证了雷进明、雷进裕等人是在明代万历年间迁入浙江景宁。
五、“唐代入迁说”所依据的民间文书系后人因故重构,是将明清之事嫁接至唐代,不足为信。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8.jpg如开头所述,《概况》认定雷进裕等人在唐永泰二年迁入景宁的唯一证据,是“惠明寺村和敕木山村各存一本《唐朝元皇南泉山迁居建造惠明寺报税开垦》的资料”。这本所谓《报税开垦》的民间文书,只是一本寺院僧人(名端鹤)重抄历代乡人捐资献租助建惠明寺情况的簿册。该文书资料封面写的是:“唐朝元皇南泉山迁居建造惠明寺报税开垦——重修——存根簿”,簿内写的是:“唐朝元皇三年庚子岁,僧昌森住江西广信府铅山县。永泰(旁边有“景德”二字)二年丙午岁来到福建福州府罗源县十八都苏坑境高南坑,俱居住,遇着雷太祖名进裕公,与僧昌森子名清华二人,雷太祖父子男女五人,一同来到浙江道处州府青田县鹤溪村大赤寺,僧太祖父子  《唐朝元皇南泉山迁居建造惠明寺报税开垦》(1)
二人居住大赤寺,雷祖居住叶山头。二姓人贞元三十四年来到南泉山居住。雷太祖砍伐山林,开垦田园。元丰皇二年(旁边又有“建文三年”字样)辛巳岁,僧姓太祖所建惠明寺,雷姓太祖□□□柴烧瓦,同造寺院。僧姓太祖四处捐缘建造寺院,报税开垦田园。感通皇二年辛巳岁九月十八日,张姓祖张伯二公捐助银四拾两正;梅太祖名瑞徐公捐助银贰拾两正;雷太祖巨祐公子名明玉助捐租谷拾伍担正。…………[11]。 该文其后所记的内容是自明天顺至清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因修整寺院等事项,诸姓乡人还四次向寺院捐助银租十多笔的具体情况,其中最后一次捐助寺院的时间是道光五年乙酉岁(1825)。
仔细研究上述文字,便会发现该所谓“报税开垦”文书内容差错百出:
其一,有关记述迁徙内容中的纪年岁次,每个都有差错。
第一,唐朝并无“元皇三年”的年号,只有“上元”,“上元一年(760)”为庚子岁;“上元”只有二年,如顺延至三年,则是“宝应一年”壬寅岁。第二,“永泰二年丙午岁”年号也不准确,“永泰”只有一年,“永泰二年(766)丙午岁”实际是“大历一年丙午岁”;如按原文旁边所加年号“景德”推算,“景德”三年(1006),岁次正是丙午。第三,唐“贞元(785—804)”只有20年,并无文中所记的“贞元三十四年”的年号。第四,文中的“元丰皇二年”应是指宋元丰二年(1079),岁次应当是“己未”而非“辛巳”;如按原文旁边所加记年号“建文三年”推算,明代建文三年(1401),岁次正是“辛巳”。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10.jpg第五,文中“感通皇二年辛巳岁”一句,“感通” 应是“咸通”才对。
其二,文中所记迁入地的行政区划称谓也不准确。
今之浙江,在唐朝时先后属江南东道、两浙道(两浙是浙东和浙西的称)。唐乾元元年(758),   《唐朝元皇南泉山迁居建造惠明寺报税开垦》(2)
江南东道浙江西道浙江东道和福建道。浙江东道领新安江以南、福建道以北的原江南东道地,包括今浙江省的睦、越、衢、婺、台、明、处、温八州。宋代沿用唐江南东道的称谓,五代十国临安钱镠建立吴越国,元代时浙江属江浙行中书省,明初改为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清康熙初年改为浙江省。因此,如按唐永泰时的称谓,处州应属“浙江东道”而非“浙江道”;如按僧人端鹤抄写此文时【最后一笔助捐时间清道光五年(1825)之后】的称谓,应是“浙江省”,况且景宁县已于明景泰三年(1452)建立,僧人端鹤抄写此文时的“鹤溪村”已不属于青田县。
其三,文中记载(僧昌森)“永泰二年丙午岁来到福建福州府罗源县十八都苏坑境高南坑,俱居住。”暂且不论所记“永泰二年丙午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11.jpg岁”这个时间是真是假,这句话本身表达的意思很明确,说的是僧昌森迁入罗源高南坑的时间,而且一起在此居住,并不是雷进裕从罗源迁往景宁的时间。如果将这句话中僧昌森迁入罗源高南坑的时间,推测甚至认定为雷进裕从罗源迁往景宁的时间,实在是太过牵强。需要指出的是某文本将          原影印件放大
“来到福建福州府罗源县十八都苏坑境高南坑,俱居住。”说成“来到福建福州府罗源县十八都苏坑境高南坑垻居住”,即把原本的“俱”说成“垻”。字形相近,但意涵相差甚远。哪个字才是正确的呢?影印件已经一目了然!况且“垻”字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公布通行的简化字,史上与“垻”对应的繁体字应是“壩”。
其四,文中记载“元丰皇二年辛巳岁,僧姓太祖所建惠明寺,雷姓太祖□□□□柴,烧瓦同造寺院”,所记“元丰皇”应在宋代,因为唐朝无“元丰皇”。(宋)元丰二年,即为公元1079年。簿册中记载在此事项后面的捐助事项——“咸通二年辛巳岁九月十八日,雷太祖巨佑公子名明玉助捐租谷拾伍担正”,其时是公元861年。该文后条所记的向寺院“助捐租谷”的时间,比前条所记的“同造寺院”的时间还早了218年。试想雷明玉在“同造寺院”前218年,就向该寺院“助捐租谷”15担,这样的记载可信吗?
从以上分析可见,这份所谓的《唐朝元皇南泉山迁居建造惠明寺报税开垦》文书,差错连连,混乱不堪,令人生疑。不仅无法使人相信是雷进裕等人迁入景宁及助捐惠明寺相关史实的真实记录,反而使人怀疑是有人出于某种目的而在有意编造或者篡改。
最终,王逍教授通过深入的实地调查,揭开了事情的真相。惠明寺村雷氏族谱记载了一个始祖开基的故事:明万历年间进裕公等四兄弟从罗源启程不久,半路遇到从江西来闽的昌森、清华师徒二人,结伴往浙江景宁。至清顺治七年(1650)时,僧人清华来南泉山修缮惠明寺,因孤单无人做伴,遂邀请明玉公前来惠明寺旁开基立业。恐空口无凭,僧雷之间签订了一个“僧雷同是一家人”的君子协定:“顺治七年庚寅岁,僧清华对明玉公(知)说,我惠明寺单马独寺,无人做伴,和尚僧清华以雷明玉公出来(坐)在上村铁炉砻居住,耕田落叶。吾惠明寺山场上下左右分你明玉公子孙以作柴火之山,山外有吉地安厝穴,不用山价之理,倘来到我地方犁钞,我寺院赐你作用也,僧雷二姓即是本家人一样,日后永不得言说异乎序,万无一失。[9]”
根据王逍教授的调查,“该文书系同治年间惠明寺村畲民在与惠明寺僧发生纠纷的背景下,为避免‘欺负’而建构的。他们将开基祖进入惠明寺旁开基的时间上溯至唐代,将清代帮助修缮寺院的情节嫁接至唐代惠明寺院的兴建,从而以此证明雷姓畲民在此与惠明寺院相依相存了千余年,这或许是边缘化的畲民在当自己的生存权利受到寺院个别主持的挑战时,而进行的一种无奈的抗争。[9]”
所谓《唐朝元皇南泉山迁居惠明寺报税开垦》文书,嫁接了上述故事,只是将族谱所记的雷进明四兄弟迁入景宁的“万历丙午三十四年”改为“永泰二年丙午岁”,再加上“报税开垦”之说;疑文中所记“贞元三十四年”也是套用纪年“万历三十四年”,而仅将“万历”两字改为“贞元”而已。因为从唐代到明代,只有明嘉靖、明万历两朝年号有34年以上,唐贞元(785—804)只延续20年。
1980年初,景宁畲族自治县某畲族干部,根据惠明寺村和敕木山村各存一本《唐朝元皇南泉山迁居建造惠明寺报税开垦》的民间文书所载,提出“景宁畲族入迁始于唐朝”的假设。此后,这个“假设”被当作史实写入《景宁畲族自治县概况》,《概况》的记述又写进了《浙江省少数民族志》,“雷进裕于唐代迁入浙江景宁”的“论断”便由此演变而成,继而被众多著述所引用。
本文对畲民最早入迁景宁时间的辨析,是基于实事求是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以免以讹传讹。至于某些畲族普通读物,出于说明“景宁畲族很古老”的良好愿望而坚持“唐代入迁说”,作者虽不苟同,但也无意批评和苛求。但有关方面如果无视显而易见的史实而放任左右抵牾的观点,甚至写入地方史志,恐有误导读者之嫌。以上观点,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景宁畲族自治县概况》,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611月第一版,第20页。
[2]《浙江省少数民族志》,方志出版社,199912月第一版,第9页。
[3]《罗源县畲族史(初稿)》打字本。
[4]雷必贵 《苍南畲族的源流与分布》,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第97—114页。
[5]苍南雷姓青街章山支族《雷氏族谱》,清同治丙寅本首卷。
[6]包凤村雷进明支族族谱,光绪庚子26年修, 雷秉溶手写本。
[7]《浙江景宁敕木山畲民调查记》,《景宁文史》第四辑,1989年12月。
[8]施联珠等《浙江丽水地区畲族情况调查》,载《畲族社会历史调查》,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70页。转引自郭志超《畲族文化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第89页。
[9]王逍《走向市场—一个浙南畲族村落的经济变迁图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5月第一版,第51页。
[10]景宁金丘村《蓝敬泉支族家谱》,蓝周勤(时73岁)于1992年抄自旧谱。
[11]吕立汉主编 《浙江畲族民间文献资料总目提要》, 民族出版社,2012年2月第一版,第306页。《南泉山迁居建造惠明寺报税开垦》原件存敕木山蓝培发处,复印件存丽水学院畲族文化研究室。







        ( 作者联系方式:QQ号2235199046;手机:18050023719)


标签:畲族网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