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畲族——传说故事

编辑:拈花微笑    来源:畲族门户网    时间:2017-09-29 10:15:32    点击量:

来源: 宁国先锋网

 

始祖盘瓠

     畲族社会中广泛流传的盘瓠神话传说。盘瓠传说大意是:上古时,高辛皇后耳痛三年,后从耳中取出一虫,育于盘中,后变成龙犬,身长一丈,五彩斑纹,高辛帝见了大喜,赐名龙麒,号称盘瓠。其时,北方燕部落和犬戎部落联合兴兵来犯,形势十分严峻。帝下诏求贤,提出:能斩番王头者以三公主嫁他为妻。龙犬揭榜后即往敌国,乘番王酒醉,咬断其头,回国献给高辛帝。高辛帝因他是犬而想悔婚。盘瓠作人语说:“将我放在金钟内,七昼夜可变成人。”盘瓠入钟六天,公主怕他饿死,打开金钟。见他身已成人形,但头未变。于是盘瓠与公主结婚。婚后,公主随盘瓠入居深山,以狩猎和山耕为生。生三子一女,每当胎儿降生落地时,均上殿请赐姓氏。长子落地,盘装上殿,赐姓“盘”名能;次子落地,篮装上殿,赐姓“蓝”名光辉;再生三子呈帝,忽闻天上雷鸣,赐姓“雷”名巨佑;末生一女赐姓“龙”名淑玉,长大后赘钟智深(“智”亦作“字”)为婿,其后人姓“钟”。此说由畲民家乘世代相传。畲族先民为歌颂始祖盘瓠的功绩,他们以拟人化的手法,把盘瓠描塑成神奇,机智、勇敢的民族英雄,尊崇为畲族的始祖。长篇叙事史诗《高皇歌》(又称《盘瓠王歌》)以朴素而深沉的民族感情追述盘瓠不平凡的经历,它被尊为畲族的祖歌、史歌,用畲族语传唱至今。

亢金龙

     传说在我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变到父系氏族公社的后期,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居住着许多氏族部落,高辛帝是其中一位氏族部落大联盟的首领。他手下有一百二十名将军,亢金龙是第一百十九名。有一年番邦作乱,没有人敢去平叛。亢金龙就对高辛帝说,他不用一兵一卒,定能平定番邦。高辛帝大喜,当即准奏。于是,亢金龙就装扮成平民百姓,只身番邦到打探。一天,他来到一家番邦饭店的门口,见墙上贴着一张榜文。榜文上讲番王头颈骨坏生疮化浓,百医不好。谁人若能治得好,要官有官、要银有银,江山也可以对半分。亢金龙看了以后,心想这正是一个混入番王殿的好机会。于是,上前撕落榜文。接着就被侍卫带到番王跟前。番王问:你真能医好我的病?亢金龙回答:家有祖传秘方,治这病十分便当,只需半月确保痊愈。番王听后心想可遇到了救星。亢金龙看番王十分高兴,接着又说:我必须外出上山采药,守卫将士不准刁难。番王说:此事好办。随即传令先生出入自由,各处官兵不得阻拦。番王头颈部腐烂的病土名叫生“对口痈”,痈的位置正对准嘴巴。若是不识此毒症,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烂越深,一直烂到脓水从嘴巴中流出而死。讲能治好这病也是真的,只要用盛饭的咸草包烧作灰,拌青油一抹,八、九天后就能收疤痊愈。亢金龙却不会用这“土方”,只是去山上采来“抽脓白”(草药名)敷衍,抽出脓、止止痛。俗话讲,“痛苦,痛了人就觉得苦”。番王敷药止了痛,就格外器重他,天天摆起大桌的酒宴请他吃喝,有时还亲自陪饮。这一日,两人对饮时,亢金龙有意劝说番王多饮。不久番王便烂醉如泥,趴在桌上象死猪一样,亢金龙趁这机会,摸出藏在身上的利刀崽,不费一点力气,割下番王的头,大摇大摆行出宫殿,迅速回到了中原。高辛帝看过血淋淋的番王头,十分高兴、横夸直夸亢金龙了不起,封其为盘瓠王,又称忠勇王,并把三公主许配给他做妻子。后来他们养了三个崽、一个女,分姓盘、蓝、雷和钟四姓,自称山哈人。



打“尺寸”

     传说1200年前,畲族英雄蓝奉高率领畲军在福建汀州抵抗官军的袭击。由于多数畲军是猎手出身,手执弓弩、竹箭,百发中百,把官军杀得落花流水,后来官军开来大批援兵冲杀过来。蓝奉高见寡不敌众,便命令畲军渡江撤退,自己一人断后。双方对打一阵,官军见他英勇过人,不敢逼近,便集中弓箭手一齐向蓝奉高射击。蓝奉高在奋力还击中,因用力过猛,把弓弦拉断了。紧急中,他一边挥舞手中的弓弦拨挡官军射来的乱箭,一边乘船后退。官军怕他勇猛,又不知对岸虚实,不敢过江。蓝奉高终于守住了汀州城。后来,畲族子孙为了纪念蓝奉高机智、勇敢的精神,练习以弓击乱箭的本领,每逢节日或农闲时候,就围在空场上打“尺寸”。“尺寸”的打法是这样的:许多人在空场上围成一个大圆圈,一人站在圈内,手持一根一尺多长叫做“尺”的小木棍,还有一根筷子长短叫做“寸”的小竹条。圈内人以木棍击打竹条,使竹条旋转着向前飞去,圈外的人便跑着去接。要是竹条落地,就马上拣起向圈内投去,圈内人可以用手接住,也可以用木棍再将竹条击回去。圈外人如能将“寸”接住,就算得胜,得胜者便替换圈内人。这是一种欢乐、紧张、独特的体育活动。

“三月三”

     “三月三”,又称“乌饭节”,是畲族人民纪念本民族英雄同反动统治阶级斗争取得胜利的节日。相传: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年),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畲族人民起义,这是史书上畲族人民反抗斗争的最早记载。唐高宗为了“靖边方”,派了陈政父子率军入闽。起义军“几经交锋”打败了唐朝官兵。后来,大批朝廷援兵企图平毁三十六寨,部分起义军被围困山中,粮断援绝,处境十分艰难,眼看有全军覆灭的危险。时值严冬,草木枯黄,景物凋零,只有乌稔树果实累累。畲军采集回营,雷万兴尝之香甜可口,便传令畲军四出采集,摘乌稔果充饥,军粮解决了,军威大振,坚守山岗。次年三月三,英雄雷万兴率众下山,杀得官兵溃不成军,终于冲出重围,取得了反围剿的胜利。此后,畲族人民为了纪念抗击官兵的胜利,在“三月三”这一天,便上山采摘乌稔树叶和糯米煮成乌米饭,并用以祭祖。天长日久,遂成了畲乡的独特风俗。又是一年的三月初三日,雷万兴想吃当年的乌稔果,让畲军入山采摘,可是这时乌稔刚吐芽抽叶,士兵只采回叶子,加入糯米蒸制,饭呈蓝黑色,同样香喷可口,后来畲民为分享雷万兴抗击官军胜利的喜悦,每年三月初三日出门“踏青”,采集乌稔叶,蒸制乌米饭,世代相沿,衍成风俗。如今,各地畲民为纪念民族英雄雷万兴,每年“三月三”都要蒸制乌米饭,合家共餐,馈赠亲友。举办舞会,集体对歌,欢度节日。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各地欢度这个古老的节日更加热烈和丰富多采。



焐年猪

     畲族每年除夕夜都要把一段树脑放在锅灶灰膛里慢慢地焐,叫做焐年猪。畲族为啥要焐年猪呢?相传很久以前,畲族人的肉猪总是养不大。猪崽养到三四十斤,病的病,死的死,人们年年从年头忙到年尾,连块猪肉也吃不着。某地有个梦花婆,便趁这个机会说是观音托梦给她,只要年年农历十二月廿四日到寮附近一座叫做母猪山的一株大杉树下去拜观音,观音便会保佑猪崽能养到三百斤上秤,每个畲族人都有猪肉吃。大家听了都信以为真。那年十二月甘四日早上,梦花婆就先爬上母猪山,来到大杉树下,设了香案,点起香烛求拜观音。等畲族人回家了,梦花婆便收了满满三大担供品,挑回家里,年过得很好。没想到第二年畲族人从年头忙到年尾,还是吃不上一块猪肉。寮里有个后生崽,上没爹娘下没姐妹哥弟。他对自己听了梦花婆的骗窝了一肚火,便在第三年农历十二月廿三日晚间爬到母猪山,砍了大杉树推进沟里,挖了树脑,背回家里,除夕夜便把树脑放在锅灶灰膛里,盖上有火星的炉灰,烧了起来,解解心头的气。真没想到,第二年后生崽养的猪当真三百斤上秤。大家都讲这是因为后生崽除夕夜在锅灶灰膛里焐过年猪的缘故。于是,每年的除夕夜家家都要寻找一段碗口粗耐烧的楮木,放在灶里燃烧,到一定火候时,用灰烬掩埋着,做为大年初一的火种,谓“隔年火种”。表达畲民盼望新的一年,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红红火火的美好心愿。以后大家跟着学样,渐渐地成了一种风俗,在畲族中流传开来,一直传到现在。再后来就连住畲族村寨边的汉族人也学着这样做呢。

落花坞

     相传早年,在云梯大片山脚下,住有一户蓝姓的畲民。家中有一个女儿,勤劳能干、长得也十分漂亮,名叫蓝妹。在附近的村庄里有个汉族小伙子叫张郎,与老母亲相依为命,家里很穷,以打柴为生。张郎每天上山砍柴,经常能遇见在山地里干活的畲家蓝妹,每当此时张郎总是要停下来说说话,或帮助干一阵子活儿,而畲家细妹就拿出从自家带来的餐食、茶水请张郎吃喝,这样一来二去,渐渐地相互之间就产生了感情。一天,张郎脸色通红,张了半天嘴才结结巴巴将压在心底的话讲了出来:“妹子,你嫁给我好吗?”蓝妹听后脸上也泛起了一片幸福的红晕,沉默了良久之后最终失望地摇了摇头。说“不能呵,我们畲族有一条族规:本族的男女决不准和汉人通婚。否则就会受到很严厉处罚的。”张郎听后十分吃惊,脱口道:“这是什么规矩?难道你我真的就近在咫尺、而远隔天涯?我们是真心相爱的呀!害怕吗?”蓝妹听后,激动地拉起张郎的双手,说:“不,我不怕!今生今世我们要在一起,生死相依、永不分离!”张郎听完惊喜得把蓝妹紧紧搂在怀里。那些日子,他们情意绵绵、互诉衷肠、憧憬着未来,一直沉醉在幸福之中。“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蓝妹和张郎相爱的事终于被发现了,族人坚决要按照族规,先游街示众,然后用沉塘处死的方法来惩罚他们。他们没有向世俗屈服,决定远走高飞,于是趁着茫茫夜色双双向着龙王山下的一条深邃峡谷逃去,可刚出村口不久,即被族人发现。族人们打着火把一路叫喊:“别让这对违反族规的男女跑了!”张郎和蓝妹奋力奔跑,刚进峡谷山口、爬上一处山崖,不想这是一处断崖,前面再也无路可逃。他们看到后面紧追不舍、越来越接近谷口的族人,蓝妹依在张郎的肩上,凝望着他的双眼,悲伤的唱道:“天也空来地也空,生死如同一梦中;生似百花当春草,死如黄叶落秋风。”、“夫也空来妻也空,黄泉路上信难通;生时你我心相印,只愿来世再相逢。”说来也怪,蓝妹的歌声还在山间回荡,就从山谷深处传出一阵阵山鸣声,听之如狂风怒吼,又如洪水奔壑,跟随而来的是飞沙走石,所到之处火把顿熄,四周漆黑一团,狂风裹夹着片片桃花和沙石向追赶族人的头脸手足砸去,就象天上下起了“桃花雨”,很快在谷口就堆砌成一截“花墙”,堵死了进入峡谷的路。惊得追撵他们的族人目瞪口呆不敢上前,只能匍匐在地连连叩头,祈求神仙原谅赐福,最终无可奈何灰溜溜地返回村里。原来,这是因为蓝妹那如泣如诉的歌声惊动了龙王山神,山神也被这对恋人真挚的爱情所感动,决定成全他们,故而才有上述:天感花雨,地应雷音的一幕。从此,张郎和蓝妹就在峡谷山中开荒种地、男耕女织、繁衍后代,过着夫妻恩爱幸福美满的生活。这个峡谷也就被后人叫做“落花坞”了.

传统装饰

  畲族的传统装饰,主要指头饰、服饰两种。头饰,因年龄、地区、婚嫁与否而差异明显,或“高髻垂缨”或“裹髻以布”,或“断竹为冠,裹以布,布斑斑,饰以珠,珠累累,皆五色椒珠”。《三瑶曲》赞叹畲女丰彩曰“家家新样草珠轻,璎珞妆来别有情。不惯世人施粉黛,明眸皓齿任天生。”(转引杨澜:《风俗考5畲民》)一般妙龄少女的头发是用红色绒线掺在一起编成一条辫子,缠盘在头上,做成圆形状,前留若干刘海,无特殊的饰物,称为“布妮头”。畲家少女两鬓夹有两支银笄,订了婚,须脱下一边,以示已许配人家。结婚时,头戴凤冠,凤冠系一根细小精制的竹管,外包红布,下悬一条一尺长、一寸宽的红绫,绚丽多彩。冠上饰有一块圆银牌,牌上悬着三块小银牌,悬垂在额前,畲民称它为龙髻。已婚妇女一般都把头发从后梳成螺式或截筒高帽式盘在头上,高高隆起,插饰珠料,形似凤头,畲家叫“凤凰髻”。畲族妇女出嫁佩戴凤冠,各地凤冠不尽相同。妇女发间环束黑色、蓝色或红色绒线,籍以标志其老、中、青不同的年龄。畲族妇女颈上还佩戴银项圈、银链,腕上戴银手镯,耳戴耳环,头戴精美别致的斗笠。服饰,崇尚青、蓝、白等颜色,多着自织的苎麻布。在文献记载中,多说畲族早就“织绩木皮,染以果实,好五色衣服”。畲族服饰在明清时代,基本相同。男女“无寒暑,皆衣麻”,“单袷不完,勿衣勿裳”《附畲民》,“通无鞋履或扎绑腿”《风俗》。“其男子不巾帽,短衫阔袖,椎髻跣足”,女性“阔领小袖”《畲客风俗》,“短衣布带,裙不蔽膝”,“素无缠足之习”《地理考5风俗》。畲族妇女服装又称为“凤凰装”,比较标准的“凤凰装”是在衣裳、围裙上刺绣各种彩色花边,多是大红、桃红夹着黄色的花纹,镶绣的金丝银线象征着凤凰颈、腰和美丽的羽毛,金色腰带象征着凤凰尾巴,周身叮当作响的银器象征着凤凰的鸣叫。全套“凤凰装”一般作为畲族女子的嫁衣,由于居住地区不同,服饰的样式不一,种类很多。其中最有特色是大襟衫,上衣沿服斗的边上缝一条3至4厘米的红布边,边下端靠袖头之处绣半个方形的角隅花纹。畲家称,这是上古高辛帝赐封时所盖的金印。女服在右边襟袖间有两条比衣襟还长的红色绣花飘带,畲家认为是高辛帝敕封的。同时衣服按绣红色花边的多寡分为“一红衣”、“二红衣”和“三红衣”。畲女下身穿黑色短裙,短裤或长裤。穿短裙或短裤时,脚上打绑腿,畲家称为“脚绑”,绑腿黑色或白色,有的黑、白、红三色相配。有的绑腿布末端有红色缨络,可垂于小腿上。近代畲族妇女多穿大襟小袖衫,衣领袖口和右襟多镶花边。花边为宽纹的是中青年妇女的服装;老年妇女穿窄纹花边的衣服、短裤,裤角镶有锯齿形花纹,束黑色绑腿。比如宁国畲族服色为花边衫男女皆备。男唯蓝与青色大襟长衫,女为长度过膝大襟上衣。开襟处皆镶有月白色或红色布边,下摆开叉处绣云朵、口袋绣花朵,领、袖各镶花边。男女裤通常都是镶花边的宽裤脚直统便裤。现在畲族男女服饰普遍类同于当地汉人,男发前聪剃而后脑留。另外,彩带和花鞋是畲族的传统手工艺品,也是畲族装饰品之一。彩带又称“山哈带”、“字带”,为畲族吉祥物。用丝线纺织而成,纹样不定,有蓝底红花,绿底白花,白底黑字等。一般的畲族姑娘有的五、六岁就开始学织彩带,彩带编织好坏,视为女子是否心灵手巧的主要标志,也是订婚时女方回赠男方的礼品。花鞋男女都穿,色彩里蓝外青,四周绣花纹,前头系红缨并配花色,女多男少。宁国畲民因在解放前人数不多,怕因此种服饰受外族歧视,故已久不穿戴,服饰基本与当地汉人相同 .

风俗习惯

  畲族的节日与汉族大致相同,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重阳、冬至等。春节最为传统,过春节时除宰鸡杀猪外,还要善糕粑:祝愿在新年里有好时运,日子年年(粘粘)甜。初一早上,全家叩拜“盘瓠祖先”,老人讲祖先创业的艰难,过后举家团聚,唱山歌,送贺礼。青年男女则走乡串寨,以歌传情,互叙友清。但也有本民族特有的“招兵节”、“二月二”、“三月三”、“封龙节”等民族节日。其中每年农历“三月三”是畲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各家照例要蒸乌米饭,用来聚餐、赠友、祭祀祖先。乌米饭的做法是把野生植物乌树叶捣碎煮汁,然后捞出,在汁中放入糯米,这样做出的饭颜色乌黑,数日不馊,用猪油炒热,香软可口,以缅怀祖先,故亦称“乌饭节”。宁国畲民每年“三月三”照例也要蒸乌米饭,合家共餐,馈赠亲友,共同欢庆节日。从1992年起,云梯畲族乡或畲乡学校都要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节庆活动。节日中人们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访亲友、致问候。山谷里礼炮齐鸣、烟花怒放。畲民们穿上畲族盛装、载歌载舞,用“畲族对唱”、“篝火晚会”等形式,表达对先祖的纪念、祈盼丰收的年成。特别是夕阳西下,夜幕降临,松明火照耀得如同白昼,增添了节日的热烈气氛,歌会进入了高潮,人们引吭高歌,嘹亮的歌声在山野回荡,越唱兴致越浓,通宵达旦,热闹非凡。近几年来乡政府通过歌会开展招商引资搞活经济,促进了畲乡群众文化的发展。

  畲族其食物来源多为旱地农作物,或者靠山吃山,长年以自种菜蔬,瓜豆和竹笋佐餐,还上山狩猎寻觅野味。日常主食以米为主,除米饭外,还有以稻米制作成的各种糕点,畲家常食的米饭有籼、粳、糯三种,由于籼米出饭最多,畲家食用的米饭以籼米最为普遍。番薯也是畲族农家主食之一。畲家独具特色的风味菜有:卤姜、咸菜、糟辣椒、糟姜、腌萝卜等;粉丝是畲家招待客人制作点心和菜肴的重要原料,招待客人最常见的佳肴是“豆腐酿”。大都喜食热菜,一般家家都备有火锅,以便边煮边吃。除常见蔬菜外,豆腐也经常食用,肉食最多的是猪肉,一般多用来炒菜。竹笋差不多是畲家四季不断的蔬菜。有这样的说法:一年十二月中只有八月无笋,用茭白替代。竹笋除鲜吃外,还可制作干笋长期保存。传统节日食品则有农历三月三的“乌米饭”,端午“菅粽”和年节“糍粑”。畲族的酒多以白酒和自家酿制的糯米酒为主,白酒有明烧和暗烧两种。宁国畲族还有一种红曲酒,此酒以纯粮酿造,主要成份是糯米再配以红酒曲和甘泉水,利用畲族千年传统酿造工艺,最大限度地将各种有益成分调节融合,转化至酒中。此酒性情“柔中有刚、淡中透浓”,不仅口感绵长、味道甘醇全面、饮后不上头,而且能温暖脾胃、补益中气,常饮此酒还能长寿美容。以前,畲族人家只要有女人怀孕,婆家都要提前酿这种红曲酒,在坐月子时炖补品用,比如鸡、鱼、肉等配以当归、枸杞、大枣、花生,用红曲酒煨熟,供产妇食用。碰到家里有能喝酒的,一次要酿好几缸。另外,畲民常用红曲酒炖红烧肉,不但美味无敌而且吃后精神抖擞、体力充沛。有诗赞云:逃暑迎春复送秋,曾因雨雪上畲寮。百年莫惜千回醉,一碗能消万古愁。还有《红楼梦》第五回“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中的“芳气”也应该来自红曲酒吧?

  畲族茶俗以婚礼茶为最:畲族姑娘出嫁,上轿前,要用茶叶拌米谷贮在樟木八角红漆茶盘中,边唱“分散”歌,边向厅堂撒茶米,意为娘家播下茶种谷种,日后能发丁发财。有的地方在姑娘花轿出门时,以一碗茶叶拌米谷撒向轿顶祝福他们一路平安。有的地方新娘花轿到达夫家时,由新郎的姑母手执托盘安上两杯清茶向轿里幌一幌,新娘立起递上红包,并把随带的花生、米花等“茶泡果子”抛出,让小孩们争拣,然后,下轿拜堂。客来茶当酒:畲家俗语道:“谈天泡牙,腌菜送(下)茶。”那意思是畲民高谈阔论时离不开茶,劳动闲聊时也离不开茶。凡是亲戚朋友上门,先用茶水相待,然后才开口畅谈,以茶来沟通人的情感。否则,人家就认为不礼貌——“到某某家连茶水都没有喝。”凡是酒宴,也要先饮茶,然后喝酒。逢年过节也离不开茶。大年初一,全家人团聚饮糖茶,然后开饭。在一个院子里,若住几家人,就要按户泡几盘糖茶,分别送到各户进行相互祝贺。正月头一次“出行”归来,要喝“出行茶”,正月初五开年驾,大扫除完毕也要喝糖茶。有意让小孩们说:“甜割来!甜割来!”借用“甜”的谐音“田”,预祝田园大熟、五谷丰登。古畲族人们世居偏僻山区,严重缺医少药。他们长年累月在与茶打交道中,根据当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把茶当为家庭备用药,不花钱、不请医,通过实践创造出许多茶治百病的良方:用茶以预防四时风寒感冒;用茶泡姜,以治痢疾;用茶泡糖,以和肠胃;用茶拌鸡蛋煎沌以平肝壮肾;用茶与银器、大米、小麦、黄豆、稻秆、灯芯等“七宝”煎汤服以去惊。传说曾有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一天,有位汉人脸上不慎受虫毒感染,又肿又痒,十分难受,他找了好几个医生都没有治好。一位畲族老乡告诉他,这很简单,用茶和大米放在口中嚼烂拌醋涂抹就可以好。这个汉族小伙子回去用此法治疗,果然治愈,他十分感激,并将此法传于汉族地区。宁国畲家饮茶是日常必不可少的,大部分以自产的烘青条茶为主。他们待客十分热情,有客人到门,都要先敬茶,一般要喝两道。还有说法:“一碗苦,两碗补,三碗洗洗嘴。”若是来者是女客,主人还要摆上瓜子、花生、炒豆等零食。

  古代畲族游耕时期或初迁阶段的民居建筑为茅寮,又称“畲寮”,分为山棚与泥间两种。定居后的畲族,最主要的民居样式是瓦房,又称“瓦寮”,土木结构,因地制宜,形态各异。随山而徙的畲族没有系统完整的风水观念。畲家所居之地,主要是凭借经验选择山、水、田皆佳处。一般地说,住宅重实用,虽然整体建筑格局与当地汉族民居大致相同,但畲族民居的宅门和灶门的朝向有一定的讲究。畲族建房习俗是一户建房,全村帮忙,帮工者只用酒饭,不拿工钱。建房前要择吉日奠基、架木马,而后劈扇料,制作木构件。上梁之日,要备熟猪头、鸡、鱼、酒、菜,以及草鞋、木屐、雨伞、笔墨砚、镜子、胭脂、头梳、花线、红带子等物祭鲁班仙,请紫微銮驾。上梁时辰一到,鞭炮齐鸣,木匠师傅将缠悬红布的正梁架好后,用亲朋送来的稻米与红布压梁,备馒头分馈众人,以示彩头好,并在当晚宴请工匠和亲戚朋友。房屋落成后,择日砌灶,然后择吉日入宅(迁入新房居住)。入宅时全家人手拿工具、火把或灯笼,象征生活红火,户主肩挑祖公香炉、斗灯和火钵,路上不断地往火里撒盐,发出爆声,象征发丁发财,同时放炮竹,按辈份大小鱼贯进入新房,尔后把祖公香炉。斗灯移到厅堂桌上,点香秉烛拜祭。当晚摆入厝宴请亲戚朋友。畲民迁来宁国时多为茅草房且大部分在山脚或山腰;解放后,逐渐普遍改建成瓦房,一般都有厅堂和左右厢房。盖房往往是利用山势依山旁水,座落在山腰或山坞之中,因此也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畲族群众经济富裕,开始精心美化居住环境,住房外植树种花,室内油漆绘画,陈设也焕然一新.


标签:畲族网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