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家族传说

编辑:    来源:    时间:2018-02-08 10:00:36    点击量:

畲族家族传说之一,凤凰山传说

 (2010-01-09 11:32:28)

转载

标签: 

文化


一、凤凰山传说(会稽山、七贤洞传说)

大多数畲民都认定广东省潮州凤凰山是他们的祖居地,大多数畲民的族谱中都有这方面的记载,如福安甘棠田螺园畲族村《冯诩雷氏宗谱·广东盘护王词志》载,“……夫我祖之词宇镇会稽山之阴,凤凰山之下……右至七贤洞……”内容与此相类的是畲民族谱中的《会稽山七贤洞记》。

朱洪、姜永兴《广东畲族研究》载,凤凰山位于潮州市东北面,海拔1497米,为粤东第一高峰。山麓坐西北向东南,前为陡壁,后为坡地,惟后山有路可抵峰顶。现居住在凤凰山下的山犁、碗窑、石鼓坪诸地畲族,历史上均由凤凰山往低处迁徙的。整座凤凰山,尽管乱石鳞峋,杂草丛生,但仍隐约可见残墙断垣,以及田土被翻耕、整饬的痕迹。

20世纪80年代闽北古稀老人雷氏来信,自述藏有民国十八年(1929)修的家谱,谓雷氏先祖于大隋五年由凤凰山迁出,准备率众前往凤凰山朝拜。省外畲民的热切心情,激起了广东潮州凤凰山区畲民的寻根问祖的举动,据中央民族学院施联朱教授于1982年撰写的《广东潮安县凤凰山区畲族情况调查》言及,据当地人介绍,凤凰山上有一坟墓,中间有一碑,上写皇设狗王墓,两旁有旗杆偈,中间仅能容一条牛通过。万峰林场有位60多岁老人韦氏说,他小时亲眼见过,但近一二年再找,却没有找到。

198610月,当地村民重新发现了该墓。该墓坐落在凤凰山顶背阴处的悬崖边缘,背倚三座高耸的峰尖,当地村民谓之大冠、二冠、三冠,极像凤凰的冠头。墓穴是平台掘进,垒石泥盖顶,正面由七八块排列整齐的石碑垂直向两边延伸封住穴口,墓穴造型与粤中、粤东的坟茔迥然有别,当地村民谓之铁券书型。石碑都经简易打制,成长方形,每块石碑高6477厘米,宽3335厘米,总宽度180厘米。中央石碑及四沿,侵蚀严重,碑面已斑驳难辨花纹或迹。坟莹左侧地上,埋有一三角形石块,畲民曰,此为护墓的土地神,石块尖端正对大凤凰冠头。相传墓主人是狩猎老人,不幸摔死,尸体20多天才找到,将其安葬后,举族它迁,故墓主无人知晓。但当地群众认为,这就是畲民梦寐以求的祖坟,其理由是坟莹的位置与畲民广为流传的文献记载十分相符。

1)凤凰山由西北向东南,东向远眺即是漳州,当地俗语云,放潮州.出漳州生在潮州,出在漳州,其坟墓的方位正符合当地畲族家谱的记载。

2)潮州畲族民间保存的祖图中有狗王分天地一节,叙述盘机受封,上至凤凰山,下至鲤鱼滩。鲤鱼摊位于韩江中流,属潮州市归湖区境,在凤凰山顶可望见鲤鱼滩全貌。

3)当地畲族家谱记载,祖坟遗址前至雷家坊,后至观星顶,左至会稽山,右至七贤洞。据当地畲民反映,坟莹附近有雷后田、雷家房、雷家坟,不远处另有狗王寮遗名;坟后峰尖为凤凰冠顶,翘首仰望,即观(冠)星顶,附近有官头畲地名;墓西侧,当地俗称背阴山,畲族语言谐同于会稽山;坟地附近有多座洞穴。稍远有可容纳数百人的仙人洞,这也暗合七贤洞。这里,我们无须过多地考证坟莹的主人真实身份,仅认识这个凤凰山,以及与之相连的会稽山、七贤洞等。《明成宗永乐实录》(卷五四)载:海阳县凤凰山诸处畲蛮,循人山谷中,不供摇赋。在目前,除广东潮州凤凰山外,尚未有发现其他地方与畲族凤凰山传说有这么贴近的。因此,我们只能判定广东潮州凤凰山是畲族比较确定的祖居地。

      对于会稽山却有不同观点者,如霞浦县樟坑畲族村《汝南蓝氏宗谱》载,按,会稽山七弦洞,即今长沙武陵。东至船洋,西至涌源湾,南至后埔口,北至三江口。山有二怪,俗呼柳氏,生九首,人面蛇身,行痘害民。盘匏王初登此山,知化身,不知法咒,于是裹红巾执银铃,驱怪于海隅而戮之。厥后地方平静,移徙西洋宫一十八载,育下三男一女。……”学术界认为,会稽山是瑶族原居地,瑶族《评皇券牒》载,盘瓠与三公主婚配后,着鼓乐送人会稽山。又有十二姓王瑶子孙初发会稽山的记述。许多瑶族族谱中记载其远祖安居会稽山,或载祖籍南京七宝洞会稽山,或载在南京七宝洞会稽山安住数代,然后飘洋过海等等。黄铁《评皇券牒集编》中认为,会稽山即浙江省会稽山,李本高《瑶族(评皇券牒)研究》中认为,会稽山是山东省泰山边的一座小山。

       无疑的,畲族会稽山、七贤洞传说与瑶族传说有关,但是,凤凰山传说却是畲族区别于瑶族的独特之处。是否随后融人畲族的瑶人飘扬过海到潮州(据瑶族《盘王大歌》的记载)时,出于对故土的眷念,沿用遥远的记忆,对凤凰山的土地进行了重新的命名,而套用了会稽山七贤洞等呢?目前,这些仅仅是一种猜测而已。

畲族家族传说之二,南京传说

 (2010-01-09 11:37:42)

转载

标签: 

文化


畲族《高皇歌》云:“三想蓝雷三姓亲,都是南京一路人/痴情不识京城住,走出山头受苦辛。”“蓝雷三姓好结亲,都是南京一路人/今日三姓各八县,好事招顾莫退身。福建省福安市甘棠镇田螺园畲族村《冯翊雷氏宗谱·广东盘护王词志》云:“顾我盘、蓝、雷、钟四姓大宗词肇基于广东凤凰山与南京一脉相连,建词之地,即吾旧居址也。”福建省宁德市猴墩畲族村《雷氏宗谱》内载凤凰山忠勇王坟莹图,在忠勇王墓碑上书:“敕封忠勇王龙公佳城。”两旁有对联曰:“地自南京看虎踞,穴从丹凤卜牛眠。”在畲族家族中存在着与凤凰山相连的南京传说。

关于南京传说也见于瑶族、苗族传统文化中。瑶族《过山傍文》的首句云:“南京平王敕下古榜文一道,碟落天下十三省。”《盘王大歌》中多处有关于“南京”的描述,如《盘王大歌·盘王出游歌》云:“……盘王出世南京十空洞,坐在大殿点山源/点得山源满天下,行游天底凡阳间/……寅卯二年天大旱,旱死江河无万源/……十二姓瑶人无计奈,漂洋过海到东京/……流落广东潮州府,乐昌立寨造田庄/瑶族《盘王大歌》中的“南京十宝洞(殿或切)”是其祖居地,相对于“南京”,还言及“东京”、“北京”,同时,还涉及到的另一些地名是“阎山”、“桃源洞”等。

关于南京传说,有学者认为,与南京苗族营户有关。南朝宋元嘉二年(425),五陵地区苗民爆发起义被沈庆之镇压后,万余苗众被俘虏到京师(即南京)以为营户。在有的畲族家谱中将南京传说与明朝蓝玉案连在一起,据《明史》载,蓝玉“饶勇略,有大将才。……数总大军,多立功。太祖遇之厚。寝骄塞自恣,多蓄庄奴、假子,乘势暴横”。后被告谋反,族诛之,“列侯以下坐党夷灭者不可胜数”。又据《明代民族史》载,蓝玉为回民,元惠宗至正十二年(1352),朱元津在深州参加郭子兴的起义军后,先后有回民携亲眷投人他的门下,其中包括蓝玉。以蓝姓为主的畲民认为,也因蓝玉案而四处散走,有的畲族家谱中直接将远祖的退点定为南京,广东省东源县漳溪畲族乡上蓝村《蓝氏族谱》载:“江南健康开基始祖一百零八世——一世祖:明德公,瑞郁公长子。公于天授元年庚寅(690)因武氏临朝,避处择居,自此而之江南,由豫州徙健康,为江南开基一世祖”。

根据畲族的历史与蓝玉案是没有直接关系的,倒是闽南惠安县小坝行政村的出姓蒙古族的家族史与蓝玉案有着直接的联系。这种历史的附会可能主要是畲民对汉文化(畲民认为蓝玉是汉人)的认同。关于南京传说,在彝、白、哈尼等南方少数民族中也存在。在他们为数不少的谱牒、碑铭等民族标志物中,均记载“柳树弯弯滑石板,南京应天府”的祖先追忆。有的学者认为“这当然可以视为历史上云南各民族互融的资料记载,但也同样存在着,这些少数民族为获取汉族身份认定所作努力的可能”。

应该说,畲族南京传说是较于凤凰山传说更为古老的传说,虽然,畲民“南京”之谜目前仍无法破译,但作为畲族象征性的祖居地,似与瑶族的“南京十宝洞(殿)”关系更为密切。还有一个地名是“闾山”,在我国东南沿海的民间信仰中有临水夫人崇拜,临水夫人所施法术便得之于闾山。在道教中,“闾山”与“布山”“茅山”有门户之见,而畲族巫师兼得二山法术,故艺高胆大,能驱鬼镇邪、祈福攘灾。在闽东畲族家谱中,叙述盘瓠到闾山学法;粤东畲族家谱中,叙述盘瓠到茅山学法。由此可见,现在,畲民心目中的“闾山”,是不同于瑶人所说的“同山”的。能否在畲民的“闾山”与瑶人的“闾山”之间找到某种联系呢?或者,当初畲民与瑶人一样,所持的“闾山”,具有基本相同的内涵。但时过境迁,位于东南沿海的畲民,接受了临水夫人信仰,心中的“闾山”暗合了道教的“闾山”。在一个层面上的集体记忆必然有与之并立的结构性健忘。此“闾山”取代了彼“闾山”’——这仅是本人的一种设想而已。总之,畲民的南京传说和凤凰山传说一样,是家族集体记忆的底层,是匆庸置疑的民族一家族认同的普遍性符号。至于,畲民“南京”、“闾山”等地名的考据,只能留待于方家了。

畲族家族传说之三,百家畲洞传说

 (2010-01-09 11:47:28)

转载

标签: 

文化


 “百家畲洞是中国史籍中记载的畲族先民的惟一的聚居地,《明史》载,福建漳州府漳平南有百家畲洞,踞龙岩、安溪、龙溪、南靖、漳平五县之交。《漳平县志》载,“……则永福自为一区,其山之名者有双害山、猛虎山、大壮山与百家畲洞于环阻之中又复有平者,然其细已甚不胜纪。明代黄仲昭《八闽通志》载,百家畲洞在县南永福里。界龙岩、安溪、龙溪、南靖、漳平五县之间,万山环抱,四面阻塞,洞口陡隘,仅通人行,其中深速宽广,可容百余家,畲田播种,足给衣食。四方亡命者通聚其间,凭恃险远,易于为乱。宣德、正统间,尝有江志贤、李乌嘴、卢赤须、罗兴进者,乌合郡丑,跳梁出没,至动方岳。守臣连年剿捕,仅得宁息。然服则人,叛则兽,无常性也。自漳平设县以来,官政易及不复反侧。……”清道光《漳平县志》也作类似记载。即漳平县志》中有关于当地畲民的记载:畲客即瑶人,古盘瓠之后,性悍骛,言语殊儒,楚粤滋蔓尤盛。闽中山溪高深处往往有之,在漳平三姓,日蓝、日雷、日钟。随山种插,去瘠就腴。编获架茅以居。善射猎,涂矢以毒,中兽立毙。其贸易,刻木大小长短为符验。能辨华文者,其酋也。族处,猜猜然,喜倾杀。或侵之,一人讼则众人同,一山论则众山同。明设抚瑶土官,计刀出赋。官府有征剿,无不听调也。后抚者索取山兽皮张,因以失赋,官随亦废。昔元时,南胜李志甫之乱,未必不由此起,岂瑶之罪也哉。今之会客,亦犹编氓,抚而绥之,使若其性焉耳。

    在漳平流传着关于合民与百家畲洞的故事和歌谣,其会歌云:春秋战国乱纷纷,七国鼎立相并吞。楚国蛮奢江南地,百家畲洞我为居。又云:祖公原先住蓝田,百家畲洞名相连。官府欺压地主占,逃转别处去开荒。

据漳平县民政局搜集的畲族村故事《百家畲洞与畲族来历的传说》载,战国时代,楚平王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暴君,他行猎山林,一次追赶野山羊时,发现了树林深处的木屋。木屋中住着老翁和他的爱女,女子名余兰,年轻貌美。楚平王见后,垂涎三尺,便杀死了老翁,抢走了余兰。余兰被关在逍遥宫里,受楚平王的百般躁群。次年,余兰生下双胞胎,一男一女,男名蒿松,女名琼瑶。又过了十余年,楚平王要赶走余兰,却要余兰的儿女留下,余兰不但不从,还大骂楚平王。消息传到王后耳里,王后庄蜜露是个凶狠的婆娘,她要亲手杀死余兰母子三人。楚平王只答应杀死余兰。当夜,畲兰被楚平王的刽子手杀害了。但是庄蜜露并不甘心,她酝酿了更残酷的杀人方案。她先毒死了楚平王,又下令杀死王子蒿松与公主琼瑶。楚平王在临死前密令其弟普平带蒿松与琼瑶兄妹秘密出走。一批批追杀的王子兄妹的人都怜悯这两个孩子,都没有向他们下毒手。在渔夫的指引下,王子兄妹二人,经过了石壁寨,最终逃到了博平岭上的百家畲洞。后来又有楚平王的二百个勇土投奔王子。从此,他们在百家畲洞定居,开山种田,繁衍生息。后人称蒿松为太公,称琼瑶为太姥。因为,他们的母亲姓,他们又开会种田,为纪念鲁氏祖先,便把二字并为字,成为百家畲洞的部族代表。讲述故事者是位于漳平市蓝盘石村的畲族老人。这个传说讲述了畲民住在百家畲洞的原由,带有神话色彩。

邱水才《(百家畲洞)与畲族探源》载,漳平永福里现为永福镇。明、清时期,永福里范围很广,包括了现在的永福、官田、拱桥等乡镇,总面积达二千多平方公里。…·”经查找,百家畲洞现名石岩洞,位于漳平市永福镇北部海拔1365米的大苍山南侧半山拗上。此洞分上下两个,均由巨大的岩石堆垒而成。洞口有一小土坪,前方有大石自然围屏,洞日朝南,太阳从东山一露面即能照到。这里地势高峻,视野广阔,居高临下,放眼可看到半个永福。据当地老人说,清朝以前,这里还是一片原始森林,古时畲族太姥就居住在这里,指挥百家畲人种地打猎。百家畲洞盛产兰花,为福建的建兰主产地,这里有畲家太姥艺兰为生的传说。永福有百家曹村,离百家舍洞约10公里。《漳平县志)}卷一《疆里》记载,(百家畲村)在明朝属永福里腔头社的一个小自然村,现名白涤坑又载,在百家畲洞所处的永福镇蓝田村有蓝、陈两轶共建的祖词。原先蓝、陈两族为了争夺土地,多次格斗,后双方谈判后,决定建词以修好。会歌《苦历歌》云:畲家最先住永福,永福本称百家畲。祖公就住石岩洞,蓝田有祖合陈家。根据以上的文献资料与口碑资料,百家畲洞曾经是畲民的重要聚居地。在畲族家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百家畲洞与苗族的千家洞一样,应该引起研究者的足够的关注。

畲族家族传说之四,白虎村传说

 (2010-01-09 11:51:34)

转载

标签: 

文化


    这是钟姓家族的迁徙传说,作为畲族单个姓氏的迁徙,白虎村传说是有代表性的。现存的白虎村传说有两种不尽相同的文本。

    流传于闽南福佬人社区的钟氏族谱记载:朝公封为黄门侍郎,(南宋)嘉泰M年(120)避难落在江西省宁都县竹坝村,生三子。以后,处不堪业,朝公乃流移福建白虎村,为始祖。落派时,有地师杨宪松先生见坪埠岗有大地一穴,系眠狮望月形,丙山壬向,遂与我祖(钟化)她安葬,是为马氏祖批墓焉。因奉旨并建河州府城,将坟莹掘毁,不见尸骸,遂将此坟创作府行。挨至数百年后,有知府许酞莅任,将清明日忽见府堂中公座前毫光灿烂,涌起墓堆三次,如是知府令人掘土三尺余深,化出清釉一花缸,中一明灯,光辉灿烂,内题诗四句云,许献许献,与尔无仇,五百年后,与我添油。知府见诗,叹为神异,乃捐金买尽一府之油,添不见满。方召钟家子孙来,将油一斗添人即满。知府依旧令人覆土,备牲祭谢,命立木牌为记,次日早,不见涌起。从此,每年清明日口口让位三日,与吾家子孙登堂祭扫,历世变运,遂寝剿巳。……闽、粤钟姓,皆是朝公一脉,有图书所载作证,俱要相认。若不识汀州府所传图书,是为冒姓混人,不必认为一家之人。再祖有遗嘱云,山有来龙水有源,后代儿孙凭祖先,不认祖宗便雷打,千世万代永不混

    流传于闽西客家人社区的钟氏族谱记载:七十世——(钟)逢(兆祥之子),唐开元时为谏议大夫,配马氏,生七子,礼、恭、宽、廉、敏、惠、节。时因朝廷迁都江祖坛为汀州府行,迁住宅为汀州县衙。上尊朝廷有司,递年祭赛以展孝思。有知府马,仁政爱民,将射箭坝田六十亩作钟氏之蒸,递年清明逊府宅与钟家祭赛。后数十年,又有知府姓许者,不容祭赛,将钟氏一族百般刁难,即挖去黄批祖坟,挖开遂见一油灯灿烂,见一碑文云:许优许优,与尔无仇,五百年后,与我添油。见此惧然警悟,遂添油而复葬之。兄弟七人见官府不以孝治民,又甚贫酷,即将产业舍入开元寺。因此,兄弟迁回虔州,散居各县。当日盟誓云;山有来龙水有源,此去代代出英贤。若有不认宗亲者,天雷劈碎作灰尘。后有知府李,以礼公兄弟有舍、田等项,好善乐施,深相敬慕,遂塑公夫妇像于开元寺东廊阁下,号称南唐檀越主,世世崇奉,享把当时。

   上述内容不尽相同。但有三条信息是基本相同的,即一个地名、一段掌故和一首诗化誓词。年代与官阶等问题,我们可以略而不议,但以三条信息玩味之。其一,地名是鄞江白虎村即古汀江河畔长汀府衙地域,据宁德市丹斗畲族村钟氏家谱载:第三十二世,会正时开地宁化陆戎蜂起,公冲锋督兵前去剿除,灭陆戎后为都督府,查见勤江白虎村地势秀丽,遂与母黄氏及欧阳氏与三男筑居于是地焉,即今汀州长汀是也。②其二,是知府许由(又有称为许优许猷的)被罚油的故事,解读这段掌故是耐人寻味的,汀人常曰:还无汀州府,先有钟姓人。”’又有时人谓之曰:七子散汀州者。”’的说法。《颖川上杭钟氏族谱》抄录旧谱云:康熙六年(1667)闽江宗柞、白凤M公修谱,并作诗云:长汀县衙祖屋场,汀州府衙她坟堂。惟愿后裔存方寸,随流别省也荣光。”’学术界公认的观点是,至迟在唐代,畲族先民便活跃于闽、粤、赣交界地,这里包括汀江流域。钟氏地望白虎村神秘而有灵气,官府的侵占仅是表土,那灿烂的地火,生生不息,象征着不屈的生存欲望之火与对故土的眷念之情。其三,在钟姓畲民社区中流传最为深广的是这首带有明显的白巫术色彩的诗化誓词,通俗易懂、斩钉截铁的词句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号召力和内聚力。闽南钟膺畲族村《钟后村史》载,颖川钟氏族谱序遗嘱有云:山有来龙水有源,后代子孙凭祖先。若然不认当雷打,象贤瓜鹏福绵绵。”“南岭奔秋好风流,做得华厦胜他州。惟愿儿孙代代盛,流传万世福悠悠。谨题流传,万世用心慎抄,永远为记卢闽西《颖川上杭钟氏族谱)}载:礼、恭、宽、廉、敏、惠、节兄弟因唐朝廷金都江白虎村马太夫人坟为汀州府衙、祖宅为长汀县衙,难于违旨。又因贪官酷吏磨害无休,只得各徙他方,临别拜天盟誓曰:山有来龙水有源,此去代代产英贤。若有不认宗支者,天雷劈碎作灰尘。另一谱载誓为:山有来龙水有源,从今迁分各方天。创业立基房房富,教子不忘祖心田。祭扫维殷本份事,生子带孙产英贤。但愿苍天多护荫,代代书香万万年。如有不认宗亲者,天雷劈碎变灰尘。”’修于 20世纪 90年代的闽南、闽西的合族钟姓族谱都对古老的誓词耿耿不忘,虽然誓词字句略有不同,但对族人的要求却是一致的,即谨题流传,万世用心慎抄,永远为记彼夫萍踪羁旅游,蓬飘孤客,远离乡井,则尔祖无念,倘改姓而依巨族,或附会异支,则根源绝背祖灭宗矣况今后子孙有不认宗枝者,叫他代代贫穷,上山遇虎,下水逢蛇。肯认宗族者,叫他代代兴隆,当差应役者永远当贵。……吾族无二姓,到家无酒有茶则敬之。但愿宗枝一脉,若然轻慢者,天其诛之

    另一首誓言绝句原是童谣,漳州市浦南镇松洲村《纯嘏堂钟氏族谱》载:朝公……后移福建白虎村安家立业,兴发大旺,多买田地,续奉降旨,令坟主创建府行,又将田产舍人开元寺。因此迁居南岭地面不尽坑,有童谣歌云:南岭奔秋好风流,做得花篮胜过州。祝愿儿孙代代旺,流传万世及千秋。’……朝公在南岭住,至胜公自迁祖骸十穴,游至广东大埔长富、长客等社,卜葬坟莹,凡所分属,悉本诸此。其上杭、武平、漳州、泉州、程乡(今改嘉应)长乐、潮州、惠州、东范。闽粤二省等处支派,皆是汀州府黄门侍郎朝公传下子孙,可相寻究根系,庶不差矣。《颖川上杭钟氏族谱》长汀阱秋坑有祖坟三穴象形,坐西向东,小河为罗带,以致家世善衍,有诗云:南岭奔秋好风流,做得颅栏好过州。祝愿儿孙代代旺盛,流传名誉播千秋。

    据钟蔚伦《钟姓史话》载,钟姓客家的家族史中也有相类似的迁坟事件。钟朝袭父爵为都督大将军,随父母同往福建省宁化县石壁村。到南北朝宋明帝泰始M年(466),钟朝见治下的初江(今福建省长河县)白虎村(今白石村)风景秀丽,遂同后母马氏并携妻子在此筑屋居住。马氏生于晋安帝隆安二年(398),殁于南朝宋顺帝异明二年(478),朝之子远、道、逸三兄弟将祖母葬于后山九龙岗。据客家《钟氏族谱儿记载,马氏葬九龙岗以后,德泽流光,200多年常闻壶内有鼓乐之声,因此,成为境内名坟。91年以后,在唐开元任谏史大夫的钟造的夫人,也是马氏,于陈太建元年(569)九月初九申时殁于长汀故里,也葬于九龙岗祖坟。两个马氏同葬一山,更使坟山闻名退达。唐开元二十四年(736),朝廷议筑汀州府城,初选新罗圩(今上杭县)废地,因嫌该地多发瘴气,又闻九龙岗马氏坟地有异响,疑以为怪,遂决定将汀州府衙建于九龙岗上,将马氏墓地压在正堂案下以镇之。所以,汀州民谚云:天下衙门皆子午,惟有订府癸山了。同时,白虎村钟氏祖屋被改建为县衙。唐朝政府的这一决定,彻底改变了钟氏的命运。兴建府衙和县衙始于唐大历四年(769),钟氏一门不敢抗命,遂将全部产业抛售,并将汀州府赠与的作为占地补偿的60射箭田全部舍入开元寺。府衙与县衙历时10年,即大历十四年建成。此时,钟逸派系的7子及34个孙子陆续往外播迁。老大钟礼和妻子田氏留守故居附近,迁南岭井秋坑(即井秋,今上杭县南阳乡境内),以便岁时祭祖。钟氏兄弟分别时留有一诗:长汀县衙祖屋场,汀州府衙妣坟堂,惟愿子孙存方寸,随居处处世荣昌。上述情节与钟姓畲民的白虎村传说雷同,仅是更具有历史的真实性而少神话的虚幻性而已。钟姓畲民与钟氏客家有着基本相同的家族传说,印证了学术界畲一客文化交融互动的观点。日本学者獭川昌久认为:在华南少数民族中流传的祖先移居传说,与华南汉族所流传的祖先移居传说具有相当类似的内容。这种类似,是汉族祖先移居传说伴随着少数民族的汉化同步传播的结果。而传说的原型或祖型也许都出自汉族的一方。

畲族家族传说之五,连江马鼻一罗源大坝头传说

 (2010-01-09 11:55:23)

转载

标签: 

文化


    闽东、浙南、浙西南的畲民族谱中都有一段关于连江马鼻一罗源大坝头的记载,就是说,畲民迁徙到闽、浙交界地,这块现阶段畲族人口最多、比例最高的地方时,曾经是从连江马鼻登岸又经罗源大坝头而分迁各地的。如福建省福安市甘棠镇田螺园畲族村修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的《冯翊雷氏宗谱》载:唐光启二年,盘、蓝、雷、钟、李共三百六十一口,从王审知为乡导官入闽,至连江马鼻登岸,时徙罗源大坝头居焉。盘王端(一说为’——引者)一船被大风漂流,不知去向。罗源、连江、永泰等地雷姓畲民家谱中还具体写明驸马王孙雷奇、雷法嵩等人为入闽乡导官,雷法嵩被授予督挥元帅等内容。史载,唐末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藩镇割据,唐光启元年(885)正月,王绪率河南光州、固始二州数千人渡江。八月,王潮掌兵权,和其弟王审知统率中州部队南下进入赣、闽。《资治通鉴》云,当王氏将兵攻福州,民自请输米饷军,平湖洞及滨海蛮夷者,皆兵船助之。平湖洞在泉州莆田县界外这是学者们用来印证上述族谱资料的惟一正史的证据。考察现在的马鼻镇,已不见畲族先民流经的痕迹,查连江县地名办公室编《连江县地名录》,当年,畲族先民驻扎的马鼻大坪村已经消失。笔者曾作短暂的考察,马鼻的确有一个码头,马鼻湾边还有一块巨型的码头石,码头石边是一条石板铺设的古道。现在马鼻镇已经没有舍族村。罗源县大坝头是畲民迁徙的重要中转站,据雷大树《罗源大坝头在哪里刊载,历史上的大坝头的确切位置在哪里,已经不得而知。目前,村名坝头者仅见二处:其一,起步镇坝头村。此村主姓,为罗源县蓝氏最大的支派。地处起步镇的西北部帽顶山下,与洪福寺相距不足1公里,隶属于黄家湾村辖区范围,距县城15公里。现今全村24110多人,均为畲族蓝姓,村民主要务农。据说这一支派祖籍广东潮州,相传唐光启二年(886)从连江马鼻迁人,分衍梨坪、黄家湾、坑头、官村、新岩头、可极、谷洋里、官山里、后洋、角里、半樟、西兰、白岩、杨家里等合村。其二,霍口坝头村,地处霍口畲族乡的西部牛母山(1251米)的山拗,霍(口)东(宅)公路通过该村,交通方便,距县城45公里,隶属于川边村辖区,共有29128人,系畲族雷姓。坝头村属霍口龟山支派,据说该支派始祖大鸿,自广东海阳县人闽,在漳州、泉州、兴化、连江、侯官等地繁衍数世。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人迁罗源霍口龟山(已废),后分衍岗尾、长岗、卓览拢、鸡角域、山朋、湖头、川边、坝头、南峰、车溪、九头岗、七步、福湖、晏坛、堡岗、西山、虾螺石、秀岭、山头洋、姚洋、罗溪里、下车、牛栏坪等20多处曹村叫”“连江马鼻一罗源大坝头传说所涉及的内容是唐五代的事,但是,翻检闽东族谱大多数畲族家族均写明自明代迁人闽东。这是历史的误会,还是有难言之隐而采取曲笔。除了与瑶族语言相近的广东省博罗、增城一带的畲族有姓外,其他地方的畲族的确不见姓,是否是如族谱所言盘王端(一说名为盘王碧’——引者)一船被大风漂流,不知去向。一个传说留下了两个谜。

    连江马鼻一罗源大坝头传说还透露一条信息,即畲族与闽王王审知的关系。关于王审知的掌故和遗址,均见于永安市青水畲族乡。据永安市青水畲族乡《钟氏族谱》载,开闽始祖全慕公于唐昭宗时,自中州宗昌县入闽,为汀州刺史,王潮为威武节度使。景福元年(829),与建州刺史徐归范俱附潮弟(王审知),及朱梁篡唐,封潮弟审知为闽王。审知喜全慕公骁勇有谋略,分汀世守之而家焉该乡有位于积谷寮村的必婆洞,据传是当年王氏三兄弟征讨敌军之地。位于龙吴村光坑的罗兜祠是王氏宗祠,据传当年王审知携其母徐夫人在此居住三年,今仍有王姓传人,他们皆尊审知为开基祖。王审知之母徐氏,封为河间夫人,葬于光坑清坑成梅花落地之穴,坟宝今存。青水畲族乡还流传钟姓畲民助战工审知的故事。

    综上所述,我们从畲民家族的传说中,可以简略地爬梳出遥远的家族记忆与已逝的历史陈迹。可以大致整理出家族传说的发生所相对应的时间顺序与地点。这条线索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畲民家族的发展与历史演进.

 


标签:畲族网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