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山端午

编辑:山客犹眠    来源:    时间:2017-11-08 14:32:38    点击量:

畲山端午

2008-12-14 22:13阅读(13)评论(0)

不知不觉中已过了端午节,这是个被城里人忘却的节日。超市的冷柜里尽管还在出售粽子,但它已演化成一种快餐,不再包含有任何节日文化。屈指算算,我已有十五个年头没在家乡过端午节了,不由得十分想念,此刻我仿佛听到家乡赛龙舟时那喧天的锣鼓,闻到了阵阵粽叶香和艾草香。 
  在家乡闽东,端午节可算是个大节日,仅次于春节。过去以饭菜丰盛显示节日的隆重,因此有“年三天,节三顿”的说法,这“节”是专指端午节的。那天正午,家家都会在堂屋里摆一桌盛宴,祭祀祖宗和农神,祈祷在新一轮的耕作中有好的收成。 
  过端午节当然少不了吃粽子。闽东畲家的粽子与别处不同,呈七八寸长的圆柱状,颇似竹筒饭,也许它正是由竹筒饭演变而来的吧?粽子为浅黄色,既有粘性又不含糊。有时还掺入少许的豆类,更是芬香而不腻口。每个粽子要耗糯米半斤多,当可冠之“粽中之王”。我小时候只能吃半个,一个强劳力吃两个也便饱了。端午过后便是畲山布谷的农忙时节,这种大粽子正好用做田作时的午饭。 
  粽子的包法很特别,也很讲究。包粽的前几天,必须上畲山砍回一种特有的野生灌木黄碱柴(山矾科,山矾),将其烧灰,盛入铺上一层乌饭草的竹篓,然后用热水淋浸。浸出的碱水呈金黄色,且有一股草药香,用来浸泡糯米。初四的午后,糯米泡软了,开始包粽子。 
  粽叶选用一米多长的菅草叶,放到铁镬里经过沸汤烫软,以防脆裂。菅草平日里是耕牛喜食的草料,大多野生于山涧,也有人家在房前屋后驯种上一两丛,因为驯种的草叶宽而长,更加适于包粽子。拿两片又长又宽的菅叶对折成为一条槽,再拿一片菅叶披在槽底,而后舀碱水泡过的糯米于叶槽中。装满一捏拳粗,20厘米长的时候,把披底的一片菅叶折过来,再把那折槽的剩余菅叶折过去,裹包好糯米。用粽叶撕成小条捆扎,一般要缚作五节,寓意“重五端阳”。 
  剃头过节是家乡的一个习俗,可能是此时天气渐热,剃头可以清爽度夏吧。小时候不肯剃头,大人便会吓唬道:“头发老长,晚上会被鬼拔去捆粽子。”“鬼剃头”当然可怕,于是只得乖乖地被剃成很丑的光头或“一片瓦”。傍晚时分,粽子包完了,搁在铁镬里煮上一夜。端阳节的早晨,粽子煮熟了,菅叶的清香与糯米的饭香从家家的饭锅里弥漫开来,飘荡在村巷中。 
  过节也要穿新衣的。过去我们一年只穿两次新衣,过年穿冬衣,过节穿的则是夏衫。一早换上新衣,心情跟过年一样——“今儿真高兴”!三五成群地在村子里跑,寻找村子里的手巧新嫁娘替系“五色索”,据说这样会变得手巧,上山能爬树,下水能摸鱼。我一样也不会,该不会当年给我系“五色索”的新嫁娘手儿拙吧? 
  系罢五色索,便结伴上山采艾。艾草遍布山野地头,不费劲就采到了许多。畲俗认为,端午当日采的艾草有灵气,悬挂门上可避邪气,称之“艾虎”。畲山夏日阴潮,多蚊蝇;艾草晒干燃之,含有芳香油的香气便散布开来,便可驱赶这些害虫。 
  正午时分,祭祀开始。一家人列于堂屋祭桌两侧,家长焚香颂词,祈祝祖宗和上苍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屋前屋后喷洒雄黄洒,据说可以防止蛇蝎进入房屋;小孩的额头后脑也被涂上雄黄酒,说这样小孩就不长癞了,可是本来被剃得很丑的头,这下就变得更加滑稽了,好在村里小孩多半如此,谁也不笑话谁。 
  美美地吃上一顿后,河边响起了喧天的锣鼓,一年一度的龙舟大赛开始了…… 
  如今这一切都恍若隔世,但却是那样令人怀念。 


标签:畲族网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