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霞浦县盐田
畲族乡瓦窑头村解放前以烧瓦而闻名乡里。解放后,由于机构改革,曾一度称为“青皎乡”,其管辖范围:东南至坡头、西至浒屿、北至洋边。上世纪八十年代体制下放乃称瓦窑头村,下辖墙围里、梨塆、浅坂、上郑、龙坂头、新村、坂垱、西里、七罗洋、溪边里等十一个自然村,总户数379户, 1714人其中
畲族298户,1435人。这里
畲族以兰、雷两姓为主,始于明天启年间,从罗源、福安迁入繁衍生息、瓜瓞连绵,耕山力农,开手工作坊、办私塾、招生徒,使一方经济文化得到长足发展,现就其历史、文化、建筑、民俗、信仰作一叙述。
因
畲族故事而得村名
瓦窑头村以烧瓦而闻名四方八里,这里蕴存着大量的高岭土(又分白与黑土)它是烧制瓷器主要原料,早在明代
畲族先民就充分利用这一天然资源,挖洞建窑,专门烧制筒瓦(属寺庙专用瓦)这种瓦工艺复杂,且在瓦坯上必须上釉,尤其圆形瓦当,必须用模印或刻花。进窑后又要陈列于模具上烧制。由于质量上乘,产品畅销,而名扬京城,相传:京都工部拟列入御窑,前来采办,这下惊吓了村里窑匠,他们怕万一检验不合格,岂不犯下欺君之罪,如是赶紧将三个即将出窑筒瓦窑门封闭,密不外泄,至今还是个迷?不管是真是假,但高岭土烧瓷器和村里早就地名瓦窑头,这总是事实。
墙围里村地处阡陌,纵横田园。有一条小溪横卧于村前,极具田园风光景色。村里拥有1.5千亩水田,相传:明代高祖为子孙能安居乐业,特耗巨资将园外围上一椭形围墙,一来防御盗匪,二来靠出租田园收谷子为子孙坐享其成。不久,来了一位江西风水先生道其村里围上围墙不但人人脚会臭,而且会痴呆,必须拆去一堵墙,让其通风透气。结果拆了墙而破了风水,村里畲民乃靠耕力生活。而墙围里村名乃沿用至今。
王婆店,原称“茶亭”,它与洋边
畲族村交界,自古是
文人商贾必经官道。因清代王婆在此开茶店又开酒店,而名闻村里,久而久之,人们干脆叫“王婆店”。传说王婆店旁有一口井,随时舀上井里水忽间变成酒,因此民间有句顺口溜:“天高不算高,人心第一高,井水当酒卖,还说无糟喂猪母。”某日,一仙人获奇传,便凌驾王婆店,品尝此酒大加赞赏,却坏在王婆尖嘴“好是好毛糟喂猪母……”从此井里水还是井水,而王婆店则成为村名,住有十几户人家。
瓦窑头文武秀才厝
瓦窑头村文武秀才厝南依凤凰山,山下茂林修竹,北临田野,视野开阔,两座大厝始建清光绪年间座南向北,为前后座,前坐为武秀才雷景扬大厝,后座为文秀才雷景桥大厝,现将两座大厝结构分述如下:
武秀才雷景扬大厝,建筑面积676.37平方米,屋檐为二式悬山顶砖木结构,六扇外加撇沙,通高8.9米,为双层楼阁式火墙包栋厝,前为门楼,门楼内前后二进,前后二个天井。厅左右为梯弄。其大厝内装饰,廊沿磉磐石做工细腻,整座装修石材均从宁德海运此地。廊上装嵌卷棚,厅中左右沉池神龛,四角装饰或浮雕或镂刻龙凤图案,嵌入中堂镌刻梅花形横屏并配以园木刻,大门前一堵照墙,白底黑字大书“福”字,四角装饰蝙蝠与大厅相对应,极富民俗特色。旧时中堂尚悬,“冰雪同清”寿匾,为黑底金字(现存县博物馆)以及六根木柱均挂黑底描金楹联,可惜均毁于“文革”。
现大厝尚保存有:清代举人帽盒,内装一顶上葫芦铜珠分披红线,帽直径31、高16厘米;存放兵器大柜,面宽145、侧宽63、高118厘米;精工雕刻秀才花梨木大床,面宽200、侧宽120、高190厘米;鸭蛋形武石长23、宽17、高14厘米,武举人坎肩一对,采用金线绣大鹏鸟,上云彩,下海浪,宽23 长26厘米;“四书”、“五经”汇编6册。以及农家用具如棕衣,织布机、风 、石舂臼,编草鞋木架,编棕床用具等。
文秀才雷景桥大厝,位于景扬武秀才厝后座,建筑面积727平方米,平面呈方形,俗称“六扇厝”为二式悬山顶砖木结构,前为门楼厅、进厅内前后二进,二个天井后进为假三落(即中梁靠在空斗墙上)前座为三层楼阁式中座边墙各为梯弄、厢房之间又僻路弄,自北向南大门前有一条长30米、宽1.7米路弄以块石垒砌墙体,弄前有一楼阁式牌楼,门匾上书“紫气东来”步入门楼,门楼前装嵌石木雕“门当户对”,整座36间共114根柱,其中堂尚存二通横匾,为黑底金字一“盛世其英”,二“举案齐眉”均为雷氏父母贺寿匾,以及中堂左右墙尚遗留喜报,依稀辩认“皇清福建相公国霖……四佰名选……,”现存大厝文物有两盏六角型宫灯,每角上下雕梅花,高80,直径42厘米,二盏四方镶玻璃灯,高78,方40厘米;举人帽合,高32,直径34厘米;化妆盒,盒内上下抽屉,盒盖镶镜,高21,面宽18,侧宽26厘米;七星剑,全长58,厚3.8厘米,两面有刃,中间有脊,剑下方有木柄首,剑匣已残,剑两面明显排列对角七颗金质亮星;寿山石砚,长22宽13,厚3.6厘米,砚池为鸭蛋形,池上方镌刻“龙门云彩,飘带”外加紫檀木匣;锡笔架,长10,高7厘米,为五处搁笔,化妆箱高30、面宽22、侧宽30厘米,内可装化妆用品;衣柜高153,面宽107侧宽48.5厘米,柜门镌刻松、梅、竹、鹿、卷书、花瓶等,上彩描金,精雕镂刻弥足珍贵。在中堂挂三付楹联,其一:“功建前朝帝喾高辛亲敕封,名垂后裔王孙公子勉差瑶”。其二:“乔梓联芳杖国杖众同介寿,桂阑并茂文孙文子共承欢”。其三:“华屋莺迁日起祥光基富有,新居来燕贺云浮瑞采兆”。这些楹联有红底黑字,也有黑底金字,为阴阳刻制,由于保管不善,部分字体已受损。 脱颖而出二位秀才雷景扬,字云扬(生咸丰庚申年6月,卒光绪己巳年享年46岁)从童生进庠生光绪丁亥科院取县学第三名。武科雷景桥,考名国霖、讳名大祥(生咸丰庚申年十月,卒光绪丁酉年三月,享年37岁,于光绪丁亥年考入陈学宪进县第四名文科。)
八仙花桥
畲族普遍相信“万物有灵鬼神观念”,在其思想占有统治力量,这些畲民崇拜,信奉的多种神灵,其中有道教的神仙,而更多的则是土生土长的民间神祗,同时反映在其喜庆习俗上。瓦窑头浅坂村保存一顶清代花轿最能反映其信仰代表作,该轿高128、面宽69、侧宽68厘米,轿上半部浮雕铁拐李、汉钟离、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兰采和、韩湘子、何仙姑等八仙,形态各异,下半部镂雕对称牡丹花、书架、葫芦、花瓶、卷书边卷花草,中篆文刻圆形双喜,轿门布围,于清光绪年间特聘福州画师绘道教祖师张天师骑虎一幅素描彩画,是象征新娘出嫁能避邪迎吉利的护身符,其轿顶为荷叶形,中镶葫芦宝珠,花轿整体呈红色,人物五彩加描金,同时花轿备有一对竹蔑红灯笼,高60,直径26厘米,一对丝竹编制葫芦形六角果品盒,高16,上口径17。底径16厘米,工艺极其精湛。
这顶花轿由于历史悠久,四方八里
畲族若有娶媳妇,非要他的花轿不可,一旦吉日选定,便发帖定聘金,以图吉利。
有一外地文物贩子,曾出价1.5万元要买此桥,村民说:“不说历史长久,仅娶媳妇时辰,两轿对冲,互相争道,我们这顶花轿总是争在前头,就凭这一点就够灵了。”除此花轿外,瓦窑头村也有一顶花轿,但工艺制作不如此花轿。
瓦窑头村传统习俗
畲族生产生活习俗基本与汉族没有多大区别,但深入了解则某些习俗又有不同点,现就瓦窑头村了解情况作一叙述;这个村每个家庭凡转学念书、经商、打工、甚至离村外出做客,不在一个家,但户主每天三餐必须在就餐前桌上多排一付碗筷,,以图吉利平安。旧时
畲族主粮以地瓜米为主食,只有在除夕之夜才蒸米饭,但每个家在除夕必须撒一把地瓜米与米饭同时蒸,以不忘地瓜米是主粮,来年有口饭吃,同时在蒸好饭后,在灶坑压火种时必须加一截萝卜柯柴,以示明年传火种,大户人家若母厝前后厅筑三合土,若兄弟分家,另行建房,祖规制不管是步入仕途或成了富裕之家,其前厅可筑三合土而后厅只能是筑土地,以示与母厝有别。同时在兄弟分家时按兄弟人数,由母舅,分给每人六付碗筷,以祈祝添丁发甲,此外再买3-5块垓砵,在分房后当众在天井摔破,以取“打垓发财”之吉。清明节祭墓,汉族是煮熟食品作为墓前供礼,而
畲族供礼用粳米做成冥斋(园棱形)外,尚有猪头、鸡、笋、鱼、蛋等,除鱼要先放在锅里捞一下,其余则为生食品祭供。这些习俗,在大部分畲村仍沿用至今。
神祗信仰
畲族崇拜,信仰有着多种神灵,其中有道教的神仙,佛教的观音,自然界的精灵,而更多的则是社令、土主这些民间神祗如:大圣、大王、侯王、元帅、将军、先师、师爷、娘娘、夫人、仙娘、婆神、仙公、洞主、童子等数以百计。对一方“土主”专神礼拜尤为虔诚。现将瓦窑头村崇拜土主分列如下:1、墙围里村崇奉有 “平水明王,梨花洞主;2、梨湾村崇奉有:平水明王,张大海神王”;3、浅坂村崇奉:平水明王,梨花洞主,陈、郑元帅;4、瓦窑头村崇奉有:玄坛元帅,梨花洞主;5、上郑村崇奉有:平水明王,泗州文佛,桃花弟子,温康元帅,福德正神;6、坂头村崇奉有刘七、刘八、刘九三位将军,施、李、克三位夫人,梨花洞主;7、新村村崇拜有:平水明王,陈郑师公,梨花洞主,福德正神;8、王婆店村崇奉有梨花洞主,泗州文佛,郑九禄将军;9、七罗洋村崇奉有:梨花洞主,平水明王,中平侯王,玄坛元帅,牛王;10、溪边里村崇奉有牛王世头,梨花洞主,田都元帅,郑一、郑二、郑三元帅等神。笔者粗略计算这个行政村有10个自然村建有小宫26处(其中墙围里平水明王为大宫)这些宫选址均选水头交会又有名木古树点缀景点,其目的是尊神扼守要口、驱赶妖魔瘟疫潜入村里,保全村平安,这些宫建筑面积只有20-15平方米,为四角翘檐,宫内塑神像为少数,多数以整张红纸写上神位香火榜,贴在神龛中间,一年更换二、三次。同时按崇奉神榜数供多少香炉,一个也不能少,另宫前尊一元宝炉。而座落于村前墙围里平水王宫,则是大宫,据梁下题记,重修于清咸丰七年岁次丁巳九月初四,建筑面积258平方米,为悬山顶土木结构,依次为戏台、女房、神厅、神龛等,龛中祀平水明王三兄弟,每年来宫崇祀为七个节:元宵节、清明节、立夏节、分龙节、立秋节、重阳节、冬节、圆满节(正月),尤其除夕节,全村家家户户必须提五果六供摆在案桌上,接着点香鸣炮焚化元宝,至子时始由道士接神,至卯时祭神结束,将米酒、供菜、果品留出部分供大家共享,其余全部带回家中,初一全村吃一天素菜,延至初四晚特举办平水明王建水有功法会,大家围坐在火炉堆旁,一直待候至卯时全部结束。同时在神龛前设一案台,由童只跳神为超度功德、超度亡灵、祈福、祝星、镇宅等,也有举办武科以破案、过关、起云楼、迎神开光等。旧时圆满节尚举办大小村庄巡游,并公演4-7天神戏敬神观看,解放后此俗以停办,唯文武科道场乃在宫内举办。
文武科道士的神坛传承
瓦窑头村有二位文武科道士,其中梨塆自然村雷林栋,法号发铨,祖上道场流传到他已有四代人,现保留文武科法器最齐全,现就法器分述如下:皮头冠(正面绘虎为火炬形,缀飘带绣五龙)、布头红(绑在头上)、竹丝边(为变形共36节插在脖子上打鬼用)、神裙(质地 布黄兰箍边)、何督角又称龙角( 形)、灵刀(圆铁环中装数枚铁钱,手柄摇发出响声)、太平锣(武场专用)、太平鼓(元帅用鼓)、麻蛇(前装辫粗麻后装七节竹管)、神针三枚(锥鸡尾)、神图(三伢敖子画像)、神坛香炉(锡制插香炉)、巫水杯(碗内放棕片净水去秽)、启奏火字木印二种,文科为“ 形”,武科 形上下可开启,刻制(泓、淦、明),方形寿山石印(加盖疏文印章)惊堂木,问怀(木制弧形一对)、奏铃(铜制手握)、手炉(木制刻龙,香灰放在前槽内焚化)观音送子(瓷质左右站两个孩儿)、三清奏板(木制弧形),目鱼、弧形铜钟,绣龙凤布桌围、神衣(青长袍),形“卍”万字帽,月形斧(铁制)、神剑、大锣鼓、小锣钹(铜质)竹礼盒、六角果盒等共三十二件。文场方面有超度功德、超度亡灵、颂经、礼忏、祈福、祝星、镇宅等以文科为要义,
畲族称“道场”皆以 “求”,其仪式以歌为主唱诵经咒,武场方面破案过关起云楼,迎神开光等,拟神腾跳朴打,
畲族称“做元帅”其武科意义是以“驱”仪式,以舞为主。解放后文科也有起小云楼或迎神开光寺这习俗以破例。
现就文科道场仪式首先搭三层坛位(即三张桌重叠最上排三个佛主中为释迦牟尼左右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为木雕銮金佛像)中尊地藏王、左右文殊普贤菩萨(为木雕)下中尊观世音,左右尊龙树王、真武菩萨,前坛尊立武普安,后坛泗州文佛、三官大帝等均为木雕之象,坛前左右分别十副十殿阎王图案,顶挂八宝莲花条幅,一,南无释迦如来;二,南无多宝如来;三,南无宝胜如来;四,南天妙色身如来;五,南无广博身如来;六,南天离布畏如来;七,南无甘霖王如来;八,南无阿弥陀如来,并在案桌上摆上法器。一为“建坛”,俗称为“佛圣建厝”;二为发奏也就请各宫神祗驾临俗称“请贴”;三为“供斋”将五果六供摆在供桌清佛共斋;四为“召灵”将亡灵、灵魂召回请入位;五为“诵金”念弥陀,华严经为亡灵者赦罪;六为“拜忏”将亡灵一生在阳世间一切罪恶经拜忏使其超度;七为“笠番”召回守方死者,引天地君灯(亦称菩萨灯)迎接从云头来诸神进而随番接驾;八为“十王供”人死后必须经过十殿阎王,此前必须先请十殿阎王;九为“开通”引十二盏明灯从后厅排至中堂焚化十二佛光,祈祝亡灵往西方又能召回;十为“摄召”又为召灵魂入番一道法术;十一为“干饭”由丧事主祭度、沐浴香汤,朝拜佛圣后,供饭菜给亡灵受用;十二为“加持”收亡人身上凶神恶煞,保阳间眷属平安,家门清洁;十三为“放门山”就是普济阴间孤魂饿鬼以斋供他们吃饱各投生方;十四为 “填钱”请冥府授生院,将亡灵在阳间所欠债务一笔勾销;十五为“谢土主”如松城旧时属四社各境,道士必须口念各境宫庙神主尊号,予以答谢;十六为“解结” 又称七佛赦罪,七佛即以上提到除南无释迦如来佛外的七佛为解亡灵生前罪孽;十七为“散花”意思是人死后以佛法让亡灵脚踏莲花往西方,同时再点缀百花衬托;十八为“劝灵”是人生在世,来去空空,祈求玉帝赐亡灵平等;十九为“召夫”召阴府脚夫抬轿为亡灵开路;二十为“超生”用花布搭桥仪式,超度灵魂到西方,这种仪式有多种称呼,若过关称则“百花桥”,若祝身则称“灾难桥”;二十一为“送轿”将灵魂引入轿中(纸糊)焚化;二十二为“七宝灯”俗称柴头会,将披麻戴孝孝男孝女赦罪答谢二十三为送诸神佛回归原宝殿。并在坛前天井搭楼(后改二张桌重叠桌中放供菜,桌一边插一把伞,一边插一条鲜毛竹上挂明灯),此谓请三界符使,上界骑鹤、中界骑马、下界骑犀牛意思是通过法师法术,经过三界神传达。举办这些文科道场,因家庭经济而异有办,一昼夜、一昼二夜、二昼二夜、三昼三夜等,但仪式基本雷同他是以佛教慈悲为怀。
其奏文:皇府大法师,奏为,今据中华福建省霞浦县在乡 都 境居住奉。
佛圣道座前投坛告亡灵祈开路西方,亡者 词亲盖为本命 年 月 日将生流庚 岁,自于 年 月 日旬染病在身,不治身亡,其灵魂已仙驾,特请各路神祗保护引入西方解其生前罪孽,特在灵神坛前举办求神问十八卦推占云……
下文列神王为:闾山大洞水火二城坛界迎请:
三衙敖主灵宝天尊
晶阳元帅十如营军
陈太后三位元君
五坛尊圣万法宗师
本坛官将后敖列位师公今日良夜全降华人筵领收香灯净供三牲礼仪作大证明。
王肯圣力差出神后将师驱除六甲房内下盗妖神不正家先伤亡河泊水官押除他方男家庙内取讨良魂交还本体立刻平安塑恩之至拜干。
千真印鉴容纳谨疏
旧时人已故,道士还在其墓圹内安放阴契或嗣书,一般以方砖用朱砂与其国号出生地年月日,亡故考妣之姓名,以及该墓座向和道师诸神律令等。
武科道场仪式:主要迎神开光、火灾、瘟疫等其内搭坛供品基本与文武雷同(前文已述),卯时巫师入场、文武道士8人(其中文科5人,武科3人)各负其责,案桌上必须摆上三十二种法器(前文已细述)挂上上中写神主、口念奏文,请各方土主,并寻一头一定要白色会叫公鸡,谷称“灵鸡”放在案头上,巫师施以火字,公鸡像木偶呆立,所参与信士必须跪在神垫前祷告。卯时巫师左手握剪铃右手捉号角,随即逐一口念旧时某某都某某境地方宫庙神名,尔后跳上神坛,手担单线下为分线系两个阴阳铜杯一直问到五线二缘或收杯时,白色鸡必然会叫三声,翌日,即在天井或田野,但必须桌重桌垂直摆成5张或七张直至十三张八仙桌,俗称“搭云楼”又称“清醮”道场,巫师始穿巫衣戴巫帽手握剪铃向东西南北敕符水,吹号角,接着由一位年青巫师从底层桌慢慢往上爬到云楼顶,照例举行迎驾法术,并将园米筛内装剪刀、竹剑、镜向四方发毫光,随后将饭甑(园形蒸饭用)去底中空往四方礼祭、随即放在中间,巫师登上仅有直径40厘米,边乾只有3厘米乾中回来走动,随后将阴阳杯往地下备有箩内扔,直至达到九线三缘,始将神请回宫庙内。
翌日,便举办大型巡游活动,先是神降落在神汉身上,神汉通常是三、五人经巫师培训五、六天后才能落神,俗称“神身”,但个别未经培训也会落到某人身上,神汉便不知忘形,手舞足蹈,赤膊上阵,跳到供桌上,用一只装有铁钉球往身上摔到血淋淋,随后坐上太师椅形刀轿上,该轿共插十二枚长约8厘米尖刀,分别在座位插四支,左右手插二支,脚座左右插二支,时辰一到,便由八位壮汉抬出宫门,神汉时坐时站,并不时将剌球往身上摔,口中念念有词,这一巡游队伍道前配有花船,系用竹篾缚架再糊上色纸、神铳、鞭炮、吹班、唢呐相开导,先是各村巡游,最后到溪边举办花船超渡后焚化,回宫后立坛发奏,诵经礼忏、叩谢周边村宫诸神和本宫神主,而瓦窑头围墙里平水王宫则在宫内加一案桌,由师爷坐堂问案,这一礼俗沿袭至今,总之其法事活动不及汉族搞得严庄、热闹。
据梨塆村道士雷林栋说:这些法器为终生使用,一旦圆寂,其家族必须搭三界云楼发奏,祈祝神主受领,尔后将所用法器随缘入葬棺木中,待120天后始开棺,将随葬法器全部取出,由其接班亲子或徒弟继承,并举办三昼夜武科道场,邀请同行道士和家属协同发奏恭请神灵驾临,接着尊下届法号,受纳接交法器。据说这样法器,系阴阳间都以使用特别灵验。
总之,瓦窑头村拥有丰富的
畲族民风民谷和儒家文化积淀集古建婚礼、道教信仰、道教法器,在此仅综述部分,其文化内涵底蕴有待进一步发掘。
————根据黄亦钊先生同名文章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