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民族特色风物

编辑:拈花微笑    来源:畲族门户网    时间:2017-08-31 10:55:16    点击量:

[转帖]畲族民族特色风物

【畲笠】

  畲笠畲族手工艺品之一。畲山遍布竹林,有石竹、斑竹、金竹、雷公竹 等。畲族人民就地取材,经过选料、破竹、破篾、拉丝、编织、染色、插花、喷漆等几十道 生产工序,编织出屏风、挂联及枕、席、笠等竹编手工艺品。特别是畲家斗笠的编织,尤 为精致美观。斗笠外缘有两条边和三条边两种,做工精细。斗笠上面有斗笠燕、顶、四格、 三层檐、云头、燕嘴、虎牙、斗笠星等几种相间的花纹,整个是用油嫩剔透的五彩九重篾编 织而成。竹篾细如发丝、竹篾的细度不到0.1厘米,一顶斗笠的上层篾有220条至240条之多 。由于花纹细巧,工艺精湛,造型优美,加上水红绸带、白带及各色珠子配起来更加富有民 族风格,无论是赶集、赴会、走亲戚做客,都要戴它,成为畲族妇女们最喜爱的装饰品之一 。

畲家拳 

  畲家拳又称打工头。畲族民间武术之一,也是畲族人民世代流传的 民间体育运动形式之一。畲家拳术,攻防有术,独具一格,世代相传,经久不衰。它既具有 南方民间传统拳派一样的短促有力、迅速凶猛的特点,又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攻防套路有 半龙虎、虎装、五虎、七星、十八罗汉等,其中以半龙虎为最基本的一套,一共有十二个动 作,即三箭、挖鞭、三碰、牵基、圆化、赴掌、牵马、掩耳、断桥、三垮、按手、十字等。 虎装分一步、十字、开弓、转打、五虎围柱、七心移步、猛虎卧地、三角拳、赴拳、赴拳刺 竹等十个动作。五虎有二十多步,七星有八步,十八罗汉有十八步。这些动作多模仿动物动 作,每个动作都有攻有防,攻防结合,连贯自如,节奏分明,步法稳健,简练有力。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前,畲家武术在反抗压迫剥削斗争中,起到一定自卫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后,练拳习武是为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和丰富文化生活的一项内容。

畲家丧葬 

  畲家丧葬历史上畲族实行火葬。卞宝第在《闽峤〖HT5”,7〗车〖KG-*3 〗酋〖HT5”SS〗轩录》中载:福建霞 浦县畲族“人死刳木纳尸其中,少长群相击节,主丧者盘旋四舞,乃焚木拾骨,置诸罐,浮 葬林麓间,将徙则取以去。”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则说广东畲族“有病殁,则并焚 其室庐而徙居焉。”后来,由于定居下来,才把火葬改为土棺葬。广东凤凰山区畲民实行水 平葬,墓穴平挖于山坡向阳侧面,穴深3米,宽1米,以圆木、竹子垫底,棺木平推入穴,不 能着地,意味着悼念始祖盘瓠王行猎,不慎被山羊撞死挂在树杈上,故葬式不能着地,似沿 袭古树葬之遗风。丧仪大致和汉族一样,有大殓、小殓、报丧、戴孝、送葬、择日、卜葬、 祭奠、扫墓等。但仍保持以歌代哭、以歌赴丧、报丧、浴尸、做功德、炊孝饭、拾骨重葬等 丧俗。

畲家剪纸 

  畲家剪纸又称刻纸。畲族民间手工艺品之一。畲族剪纸工艺简练、 古朴,饶有浓郁的装饰情趣。多以原色纸张剪成,以黑白组成对比,多用于刺绣鞋、帽、烟 袋、包袱等日常生活用品上图案花纹的底图。剪纸线条流畅、秀丽挺拔,富有民族风格和地 方特色,内容大多表现民间喜闻乐见的花鸟、走兽、人物、吉祥图案等,尤其剪刻鸟、兽、 人物,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刻工纤毫毕露,深得人们喜爱。

畲寮

  畲寮畲族的传统住宅。畲语称房子为“寮”。一般为木结构泥墙茅草顶 。多建筑在山坡向阳避风有水源的地方。由于畲民住在深山里,“食尽—山则他迁”,抑或 “ 病殁,则并焚其室庐而徙居”,过着迁移不定的游耕生活。他们只好就地取材,“结庐山谷 ,诛茅为瓦,编竹为篱,伐荻为牖”(《长汀县志》卷33),搭成简易的寮房栖身。还有一种 叫“山棚”的房子,中间竖起一排三五根树杈,杈上架着横木,两边斜靠若干木条,扎上小 横条或竹片,覆盖上茅草帘或杉树皮,人畜同居在一起,很不卫生。景宁畲族过去还有一种 比“山棚”好一点的房子,叫“泥间”,是用黄土夯成围墙,在半腰上架横木,铺以竹片或 小木条,垫上实土为楼,屋顶盖上茅草、稻草、树皮或瓦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物质 生活不断的改善,人文环境的变化,从游耕逐步定居,住寮房,山棚已不复存在。

畲民识别调查

  畲民识别调查识别畲族民族成份的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的 民族平等团结政策在少数民族人民中深深扎根,许多长期被歧视、被压迫的少数民族纷纷提 出自己的族称,公开他们的民族成份。畲族人民强烈要求识别其民族成份,确认其为中华人 民共和国统一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党和政府为了帮助畲族人民充分享受民族平等和民族 区域自治的权利,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事业,发挥他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积极性, 促使畲族人民尽快地得到繁荣和发展。国家先后于1953年、1959年两次组织专家学者、民族 工作者对福建、浙江、广东等省的畲族进行认真、慎重、稳妥的民族识别调查。经过民族识 别调查,认为畲族既不是汉族,也不是瑶族的一支,而是具有自己民族特征的一个单一的少 数民族。1956年国务院正式公布确认畲族是一个单一的少数民族,成为统一多民族大家庭中 的一个成员。

畲民图腾文化的研究

  畲民图腾文化的研究专著。凌纯声撰。载于《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 研究所集刊》第16本(1947)。作者于1934年春赴浙江丽水县对畲族图腾文化进行考察,对于 畲民图腾崇拜有关的盘瓠传说、祖图、祖杖、头冠、族谱、歌谣、文学、风俗习惯、祭祀等 作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既有文字描述,又有图片说明,图文并茂。还附录《高皇歌》、《同 源娘姓歌》以及世界犬图腾民族分布图等,此外,还与广西瑶族以及世界15种犬图腾崇拜的 民族作了比较研究,对于研究畲族历史与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畲民谚语

  畲民谚语畲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的实践中,创造、积累了丰富多彩 的谚语,畲语称之为“插头话”、“嘴头话”、“凑头话”或“讲古语话”,是畲族人民世 代创作留传的语言艺术奇葩。它具有浓郁古朴的民族特性,从内容上看,同样具有哲理性、 科学性、经验性和实用性,有的还具有阶级性和时代性。涉及的范围很广,大到国家大事, 小 至家庭琐事,从自然生产到立身处事,从时政到社交,从道德修养到生活琐事,无所不有。 仅福建宁德地区文化局搜集的闽东畲族谚语就有2552条之多。分九类:时政、事理、修养、 社交、民族宗教、生活、自然、农林、工商等。例如:“国家国家,有国才有家”、“当官 讲派头,百姓吃苦头”、“官有印,民有秤”、“理教好人,法治恶鬼”、“人死留名,虎 死留皮”、“勤劳生巧,懒会生病”、“众心齐,泰山移”、“根不正,苗必歪”、“银钱 如粪土,正义值千金”、“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靠人粮满仓,靠天空米缸”等谚 语。

畲民饮食

  畲民饮食畲族地区粮食作物以水稻、番薯为主,麦子、玉米、黄粟、荞 麦次之。番薯俗称甘薯、地瓜。秋收番薯收成时,畲民把它推制成丝,放置在竹( 念bǐnɡ,畲语音译)上晒干成番薯丝(又称番薯米、地瓜米)。畲民普遍以番薯丝掺米炊 食,俗称“番薯丝饭”,或煮成稀饭。番薯淀粉可加工成“粉扣”(似面条,俗称“番薯粉 溜”)煮食,多作待客点心或佐餐等。畲民还用玉米磨成细粉,加少量食盐,和米炊食,叫 做“包罗糊”。闽东畲民地瓜米占口粮70—80%,吃大米饭的极少。解放后,番薯逐渐成为 猪饲料,80年代大米成为主粮。畲族地区流行吃香竹饭,就是把大米与水按1∶2的比例装进 翠绿的竹筒里,用芭蕉叶塞紧筒口,斜放篝火中翻烤,先用温火烤,待筒内水沸后加旺火, 水气将干时撤去明火,直到筒口发出饭香时,便破筒取食,味道清香,松软可口。蔬菜少, 多吃竹笋。畲民嗜酒,多以茶待客。吸烟是多数畲民男子的爱好。

畲名

  畲名畲族的名字。畲族男子,一人多名。有乳名(小名)、世名、讳名、 法名等。乳名是小时父母给予的爱称;世名即按祠堂里规定的“排字世项”的字头排取的名 ,讳名乃按排行的不同而命名的;法名乃学师时取的名字。法名不一定人人都有,要根据本 人是否祭过祖来决定。凡祭过祖的人,都有资格取得一个法名。法名亦称“醮名”,类似男 人成年礼活动。但一个男子至少有三个名字,即本(乳)名、世名和讳名。妇女一般只有两个 名字,即乳名和讳名。如浙江敕木山惠明寺《雷氏宗谱》载:第一世祖叫雷方贵(世名),乳 名子朋,法名法贵,讳名雷大十四公(“公”一般也称“郎”),配偶讳名为蓝百七娘。上过 《雷氏世谱》中的“排字世项”是“方其进新禄,角元应承子,宗元开日月,……”等45字 。因此,第一世祖乳名雷子朋的世名为雷方贵,第四世祖乳名雷明王的世名应为雷新麟。

畲语

  畲语畲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畲族使用两种语言:分布在福建 、浙江、江西、安徽等省以及广东潮安、丰顺两县的占畲族总人口99%的畲族操接近于汉语 客家方言的语言,但在语音上与客家话稍有差别,有少数语词跟客家话完全不同,也不是当 地汉语方言。只有分布在广东博罗、增城、惠东、海丰等县自称“活聂”的、约一千多人占 畲族总人口0.4%的畲族使用接近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布努”炯 奈话的语言(一说是瑶 语支)。以博罗畲语为例:塞音、塞擦音无浊音,有腭化声母和鼻冠音声母。有单元音韵母5 个,复元音韵母5个,带辅音韵尾的韵尾有〔n〕、〔〕、〔p〕、〔t〕、〔 k〕5个。声调有8个,其中舒声调6个,促声调2个。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 段,基本语序为主语在前,谓语居中,宾语在后,定语、状语在中心语前,补语在中心语后 ;量词可重叠,表示“每”的意思;动词以单音节居多,一般不能重叠;形容词一般可重叠 ,表示程度加深,有的还可后加描述性状的音节;助词有结构、情貌和语气三种。词汇中汉 语借词较多。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语文。

畲族

  畲族①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山哈,畲语“哈”是“客”的意思,山 哈,即指居住在山里的客人。史称“畲民”或“民”(,shē奢)。634700人(1990年) 。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五省100多个县的部分山区。其中福建、浙江 两省最多,占96%。1991~1993年湖南认定桂东、汝城、炎陵等县2525人为畲族。1996年贵 州认定麻江、凯里4.15万“东家”人为畲族。居住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 乡以上的聚居区 很少。一般是几户或几十户聚居成村。有些村落是畲、汉两族杂居。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属 汉藏语系。现实生活中畲族说两种语言:99%的畲族操接近于汉语客家方言的语言,但在语 音上与客家话稍有差别,有少数语词跟客家话完全不同,也不是当地的汉语借词。只广东增 城、博罗、海丰、惠阳一带的1000多人约占畲族总人口0.4%的畲族,使 用接近于苗瑶语族的语言 。本民族无文字,通汉语文。来源说法不一,有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长沙武陵蛮说、“南蛮 ”的后裔、为广东的土著居民说、越人后裔说和福建土著“闽”族后裔说。7世纪初,就已 居 住在今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山区。各地畲族都以广东潮州凤凰山为民族发祥地。14世纪起 ,部分畲族才陆续向闽东、浙南山区迁徙。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粤东畲、汉两族人民 共同组织革命武装自卫军,展开抗捐、减租、退押等斗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闽东 、浙南的畲族地区普遍建立苏维埃政权,实行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组织游 击队,建立革命根据地,在人民革命事业中做出了贡献。以蓝、雷、钟为主要姓氏。信盘瓠 为始祖的传说,属原始图腾崇拜残余性质。重祭祖,崇拜祖先。民间口头文学非常丰富。爱 唱山歌。传统民族体育运动形式畲家拳、打尺寸等亦颇流行。民间工艺美术丰富多彩,服饰 的刺绣,合手中(腰带)的织造,斗笠的编织,都精致美观,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妇女衣裳 斑斓绚丽。保存拾骨重葬习俗。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兼营林业、茶树栽 培和狩猎等。解放后建立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人民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和当家做主的 权利,经济、文教、卫生事业都有很大的发展。②书名。施联朱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 来,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地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介绍各民族发展的巨大变化。在新的形势下, 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有一个各民族亲密互助,团结 友好的局面,而团结首先有赖于相互了解。为了帮助广大读者全面、系统地了解我国少数民 族的情况,民族出版社陆续出版了一套以文字为主,适当配有反映少数民族特点照片的《民 族知识丛书》。本书即是其中的一种。本书从富庶的畲乡、民族来源、民族语言、反抗斗争 风起云涌、革命传统代代传、东南山区的开发者、巧夺天工的手工艺品、社会组织与习惯法 、朴素的物质生活、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民族体育、习俗与信仰以及畲乡新貌等方面介绍 了畲族的基本情况。全书9.5万字,1988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

畲民春节

  畲民春节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为春节,俗称过年,是畲族人民的传 统节日。畲民从农历十月开始,就准备糯米酿制过年酒,用粳米、灰碱水做年糕(糍粑) 。吃糍粑是畲民过春节特色之一。畲乡普遍流传着:“糯米做糍圆又圆,香麻伴糍甜粘粘。 ”意即做糍粑,表达了畲民盼望春日时(糍)来运到,生活年年(粘粘)甜的美好心愿,还有 合家团圆之意。除夕(畲语叫卅晚)之夜,人们一般通宵不眠,前半夜,走家串户,互相 祝贺;后半夜,点燃香烛、鸣放鞭炮,迎接新年来临。男女老少围坐篝火旁吃年饭,称“隔 岁”。小孩一边烤火“守岁”,一边学唱《盘古歌》。阿爸则蒸糯米饭做芝麻糍粑,挑选一 根碗口粗的耐烧的楮木,点燃到一定火候,则用灰烬掩埋着,作为大年初一的火种,谓“隔 年火种”,这个火种一定不能在第二天煮早饭前熄灭,否则认为是不祥之兆。初一凌晨当鸡 鸣第一声时,青年人就打开大门放鞭炮,有的拿着竹响板绕着房前屋后不停地敲打,以示驱 逐瘟种,除病消灾。主妇们争先恐后地赶到水井边“汲新水”,回家煮线面做早点,预祝全 家长 寿平安。孩子们跑到竹林里“摇毛竹”,认为孩子摇了毛竹就会像竹笋一样茁壮成长。从正 月初二日起,要集体上山围猎,出猎前举行拜祭猎神活动。正月初五日“开年驾”(送年), 家长领着孩 子打扫卫生,打扫毕全家喝糖茶,预祝年年有余。正月初八在祠堂,祭始祖盘瓠王。过年期 间,还举行对歌、打尺寸、登山比赛等文娱活动。直至正月十五过元宵节,春节活动乃告 结束。


标签:畲族网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