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漳浦县与台湾屏东县蓝氏族人的历史渊源

编辑:拈花微笑    来源:畲族门户网    时间:2017-09-29 10:13:58    点击量:

福建漳浦县与台湾屏东县蓝氏族人的历史渊源

厦门大学历史系 蒋炳钊

 

我于1984年受福建省民委之托,到漳浦县赤岭乡调查与识别蓝姓的民族成份,第一次介人蓝姓族人的姓氏历史;并于1994年应台北中研院民族研究所之邀访台,有机会接触台北蓝氏宗亲会。本文仅就赤岭蓝姓与屏东县里港乡蓝姓的历史渊源关系以及被台湾誉为“先贤”的蓝鼎元的事迹,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不妥之处,请予斧正。

一、漳浦县赤岭乡蓝姓族人的历史源流

赤岭乡位于漳浦县东北部山区,距县城80多公里,与龙海市接壤,是该县最边缘的一个乡。全乡总面积99.2平方公里,有78个自然村,划分为9个行政村,共有2585户,11839人(1992年),是一个地旷人稀的山乡。

1983年,该乡与湖西乡及相邻的几个村镇有1万6千多蓝姓住民联名向省政府提出申请,要求恢复他们原来的畲族成份。当时,本人就参与了这项工作。经过调查识别,政府批准了他们的请求。为贯彻民族平等政策,1984年,“漳浦县赤岭畲族民族乡”成立。该乡为蓝姓畲族聚居的地方,畲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87%。湖西乡蓝姓是从赤岭乡迁去的,故同时也成立“漳浦县湖西畲族民族乡”。

据调查,赤岭蓝姓并非土著,其始祖是从龙海县隆教迁来的。石椅村是该乡蓝姓发迹的地方,以“蓝氏家庙”为证。修缮一新的石椅村“蓝氏家庙”有前后二厅、左右二廊,具有一定规模。庙门有副对联:“由镇海而分枝,木本水源思先德;卜苌豁以衍派,文经武纬振后昆。”镇海,即今龙海市隆教乡;苌豁,又称长卿,俗称张坑,即指今赤岭。由此可知,赤岭蓝姓是从今龙海市隆教乡迁来的。隆教乡也是单姓蓝,1988年恢复畲族成分,1988年成立“龙海市隆教畲族民族乡”。

赤岭蓝姓始祖是谁?何时从隆教迁来的?据1991年编《漳浦石椅种玉堂蓝氏族谱》(以下简称族谱)记载,其始迁祖为蓝庆福,其父蓝廷瑞先居于前亭镇高衿下尾社(今佛昙镇前亭村),后移居隆教乡。廷瑞生三子:长庆福、次庆禄、三庆寿。长子庆福迁张坑石椅社开基,被尊为长卿一世祖;三子庆寿迁居广东大埔河廖(今称湖寮,也是畲族乡)。又据《隆教蓝氏新厝三房志谱》引江西会昌湘乡《蓝氏族谱》(又称《闽汀谱源流世系》)载,蓝廷瑞为蓝氏第,23世,其父蓝邦献,任江西抚州临川令,生三子,廷瑞居长,在元末明初(1368年)之间,父子迁漳浦前亭霞美,后廷瑞又移迁隆教。

蓝庆福何时移居赤岭石椅?“蓝氏家庙”保留一方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蓝理《重修祖庙碑记》,碑文曰:“始祖庆福公,由霞美移居于兹,初而披荆抽棘,口原筑室。迨后本支蓄衍,至嘉靖末年(1566年),始考卜龟,正建奉先之祠。”可见,嘉靖末年建的家庙并非庆福祖时建的,而是经过数代繁衍之后才建的。事实确是如此。相传庆福始迁石椅时,搭盖草寮,以养鸭母为生。先与冯氏结婚,多年未育。冯氏去逝后,庆福又与佛昙杨氏结婚,育三子:长名蔓、次日渐、三日蕃(桓),分为三房。相传二房晚得子,三房蕃便将他的第三个儿子五才继嗣二房。后来二房渐又生二子,名叫大才和二才,二房家产由他亲生二子分析,于是五才便自立一房为四房。石椅祖庙厅堂并列五个神主龛,正中为蓝庆福及冯氏、杨氏神位,左右两房分别为大房、二房、三房、四房公妈神位。现在从赤岭移居海内外的蓝姓族人均为这四房的后裔。

根据《族谱》记载,开漳始祖兰廷瑞,生卒年月未详。蓝庆福生于元正元十五年(1278年)正月,卒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十月,享年127岁。妻杨氏,生于元至元十五年八月,卒于明永乐二年十二月,享年127岁,夫妇生卒年月几乎相同。二世三房蕃公,生于元仁宗延枯五年(1318年)正月,卒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十二月,享年103岁;四房五才公,生于元正至廿三年(1363年)十二月,卒于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正月,享年55岁。如从谱载,蓝庆福迁石椅应在元大德至至大<1297年至1311年)年间。这与前述其父蓝廷瑞在元末明初迁至隆教不合,故谱记不足为信。 
蓝理系十二世,生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卒于康熙五十九年(1270年),享年72岁。他在34岁时随施琅将军平定台湾,屡立战功。在浙江四十余年间,四署提督,后调京镇守天津,57岁(1706年)迁福建陆路提督。蓝理46岁捐资修建家庙是可信的。这座“家庙”是经过130年后才修建的。始建家庙是经过“迨后本支蓄衍”,也就是经过几代人之后才建的。如以一代25年计算,至蓝理修建家庙又经历了五代,因此始建家庙的时间可能在第五和第六世之间。如此再往前推算150年,即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这与相传蓝庆福开基石椅是在明代初年大致相符。

“蓝氏家庙”选址石椅,意味着这是蓝氏发迹之地。石椅村背依燕山,风水很好,故蓝氏墓碑有的以燕山为堂号,盖源于此。

从历史上考察,赤岭和隆教地缘相近,本届一个县辖地。唐嗣圣三年(686年)建漳浦县,隆教地属漳浦。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设海澄县,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隆教划归海澄县。1960年才改属龙海市。

赤岭蓝氏恢复畲族,这与南宋刘克庄(1187—1269年)《后村先生大全集?漳州谕畲》一文所载,漳州和漳浦一带当时都是“畲民”的聚居地有关。至于追述蓝廷瑞以前蓝氏世系历史已不在本文之列,有待学者继续研究。

自庆福开基长卿以来,已经历近600年,传世26代(至1991年),子孙散布国内外,可谓枝繁叶茂,瓜瓞绵绵。据不完全统计,从赤岭、湖西乡迁出蓝姓后裔已分布在漳州、华安、南靖、平和、南安、晋江、闽东、闽北和广东、浙江、香港、台湾以及印尼、缅甸、泰国、澳大利亚等地开基落籍。

二、台湾屏东县里港乡为赤岭蓝姓后裔开发地之一

在这个穷山僻壤的小山村赤岭,蓝姓族人经过几百年的艰辛创业,人口大增,播迁海内外,且涌现出一批文官武将,为世人所注目。如明崇祯元年进士江西道御史蓝紫陶、康熙朝福建陆路提督蓝理、雍正朝福建水师提督蓝廷珍和广州知府蓝鼎元等等,尤其是蓝理、蓝廷珍和蓝鼎元等人,为清代统一台湾、平定朱一贵起事和经理台湾都作出很大贡献。赤岭蓝氏第16世有一支迁往台湾屏东里港乡,它的始祖即蓝鼎元长子蓝云锦。这与他随蓝鼎元“遂幕戎伍”到过台湾是有一定关系的。

清廷统一台湾后,清廷和福建一些高官对台湾的“弃留”意见不一。清廷有的主张“以其地(台湾)险远,欲虚其地”。在福建,由清廷转派大臣苏拜所召开的台湾善后会议中,亦有“宜迁其人,弃其地”以及“留恐无益,弃虞有害”之议。康熙皇帝也仅认为于郑氏手中收回台湾只是消灭一个“夙敌”,把台湾看成是“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唯留心海防的东征统帅施琅力排众议,坚决反对放弃台湾。清廷最后采纳其设官置兵的建议,在台设一府(台湾府)三县(台湾、诸罗、凤山),驻兵七千,划归福建省管理。

台湾是一个孤岛,清廷对台湾的经理一开始是采取为防台而治台的消极政策,同时派往台湾的官吏又大都昏庸无能,贪赃枉法,因而引起人民的不满与反抗。康熙六十年(1721年)四月,台湾爆发朱一贵起义,七日之内,全台陷落。

康熙帝急派南澳总兵蓝廷珍率军会提督施世骠(施琅之子)平台。蓝廷珍(1663—1729年)字荆璞,湖西乡人,为蓝氏第15世,生于康熙二年。蓝廷珍自幼务农,在族亲蓝理提携下,参与戎伍,英勇善战,从定海营把总擢升澎湖副将、南澳总官兵。雍正元年升福建水师提督、加左都督衔、世袭三等哈哈番(轻车都尉),雍正七年冬因病卒于任内,赠太子少保,谥号“襄毅”。蓝廷珍受命东征台湾,深感军中缺乏谋士,他深知族弟蓝鼎元的学识谋略与人品,便邀他同往。蓝鼎元(1680—1733年)字玉霖,号鹿洲,赤岭山尾顶人,小廷珍17岁。鼎元虽一介儒生,但自小关心时政,“其志存乎世道人心,其心系乎生民社稷”。他也认为这是一次报效朝廷和施展才华的机会,所以当得知荆璞兄受平台重任时,就多次给他写信并提出治台方略。鼎元“遂幕戎伍”,肩负“高参”重任,在平台时发挥了很大作用。蓝廷珍《东征集?序》曰:“自是军中谋划,独予弟玉霖一人。”又曰:“予胸中每有算划,玉霖奋笔疾书,能达吾意。又深请全台地理情况,调遣指挥,并中要害,决战擒贼,手到成功。当羽檄交驰,案牍山积,裁决如流,倚马立办。犹且篝火,连宵不寐,而筹民瘼。海外军中,风沙腥秽,兄弟相对,竟日念念地方,不自其苦也。”可见,鼎元确是一位文韬武略的人才。

由于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清军经过七日苦战,便控制台湾局势。雍正元年,平定朱一贵起事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台湾“地方宁静”,鼎元便“鼓棹西归”,回到家乡。

鼎元膝下有六男二女,长曰云锦,“少不嗜书,好走马击剑,弯刀习炮以为乐,余恶之”。虽然鼎元对每个儿女的命名都作了“字说”,表达了对他们的希冀和寄托,但是云锦年轻时对读书不用心,身体又不好,经常生病。鼎元眼见他不是读书的料子,经过习武,身体却日渐好转,也就不勉强他去读书了。当得知父亲要随军去台湾,19岁的蓝云锦便向堂伯父请求随父入台,鼎元也有意让他去锻炼,就同意了。人台后,云锦在平定朱一贵的战役中表现很英勇,一年后随父返乡。云锦虽然读书不多,可也是一名知书达理之人,孝事双亲,照顾弟妹,深得鼎元钟爱,常伴左右。

蓝云锦后来迁居台湾显然与这次随父入台、熟识台湾一些情况有关,但他何时二度入台并在里港落户?我于1994年4月应台湾中研究民族研究所所长庄英章教授之邀,到台湾作二个月短期研究,借此机会,我拜会了台北蓝氏宗亲会,承告屏东县里港乡为蓝云锦来台最早的落足地,蓝姓已成为该地一大姓,并迁往台湾各地。后来在蓝鼎元后裔蓝敏女士的陪同下到里港访问,承里港蓝氏族长蓝家芳先生介绍,在蓝廷珍平定朱一贵后,其麾下漳泉士兵有不急于回大陆者百余人留在里港从事垦荒,始成村落。雍正四年,漳州籍庄乡生、张者原、蓝仲观、陈逊行等人又率其族人来此垦殖,使得里港逐渐发展。

据历史考察,蓝云锦第二次人台并落籍里港的时间应在乾隆初年,因为乾隆初年大陆移民台湾又掀起一次高潮,雍正九年,蓝鼎元撰写《高叟洞可堂记》,云锦曾随父左右。雍正十一年鼎元病逝广州时,云锦也在他的身边。雍正朝只有十三年,故云锦携同家属入台,应是在双亲去世之后,为今台湾屏东里港蓝氏一世祖。他死后更名国祥,安葬在今高雄县中寮山,同治甲戌年(1874年)重新修建,该墓至今保存完好。

我在访问时,耳闻目睹,发现里港确是一个好地方。大厝(祖宅)建筑很有气派,有住家、厅堂供族人拜祖。可见二百多年来,蓝氏族人对开发里港作出了很大贡献。随着农村的城市化,里港已经旧貌换新颜,不少族人迁往台湾各地发展,但是里港大厝厅堂的香火仍召唤着外迁的蓝氏族人。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二,他们都要回家祭祀祖先,至今从不间断。

现在里港蓝氏后裔有多少人?据蓝鸿博先生提供的《鹿洲公在台的家系》谱牒,把蓝鼎元列为第九世,一世祖蓝云锦(国祥)为第十世,1998年统计为二十世。如按此谱系计算,云锦来台后至今已传十世。如按赤岭《蓝氏族谱》世系,蓝鼎元为第十五世,云锦为第十六世,蓝敏为第二十二世,蓝鸿博为二十三世,台湾蓝氏世系至今为二十六世,这与赤岭《蓝氏族谱》所列出的自庆福祖相传至今的二十六世相同。

随着台湾经济的发展与变化,里港蓝氏族人后裔有很大一部分迁往台湾各地。《蓝敏先生访问记录》一书曰:“1990年3月11日,屏东县蓝氏宗亲会成立。成立本地宗亲会较容易,因为光是里港就有好几千人。”“高雄县蓝氏宗亲会于1991年5月成立,地址在高雄县大寮里。大寮里全是姓蓝,早先亦为里港大厝的分支。”还有分散迁往台北、台中、南投等地。据说,台湾蓝姓约有5—6万人,列台湾一千多个姓氏中的第66位。

三、被誉为台湾“先贤”的蓝鼎元的事功

清康熙年间,在统一台湾和平定朱一贵起事的两大历史事件中,赤岭蓝氏族人蓝理、蓝廷珍和蓝鼎元等人发挥了很大作用,《清史稿》都有他们的传略。对于善后如何经理台湾,蓝鼎元提出若干措施则很关键,被誉为“筹台之宗匠”、台湾的“先贤”,得到后来治台者和史家高度的评价和赞扬。

蓝鼎元随蓝廷珍人台平定朱一贵起事,在仅一年多的时间里,他考察台湾山川形胜,深人高山族地区调查,对台湾的社会状况有了进一步了解。在蓝鼎元的著作中有很多关于经理台湾的文章,尤其是《东征集》和《平台纪略》两书,已成为后来治台者的必读之书。

《东征集》系蓝廷珍和蓝鼎元出军以来公檄、书禀的辑略,凡六卷共六十篇。这些文件都是鼎元“奋笔疾书”,而以廷珍名义上疏闽浙总督或清廷。此书是鼎元离台后由蓝廷珍检出“付之剞劂”。《东征集?旧序》称择其可存者百篇,后经鼎元再删节,存其要者,故雍正新刻本仅存六十篇,光绪五年版亦同。《四库全书总目》云,该书“虽廷珍署名,而其文则皆鼎元作”。

《平台纪略》一书是鼎元从台湾回来后所作。因当时市面上出现一本《靖台实录》伪作,他在《平台纪略?自序》中说:“嗟呼!此有志著述,惜未经身历目睹,徒得之道路之传闻者。其地、其人、其时、其事,多谬误舛错,将天下后世以为实然,而史氏据以征信,为害可胜言哉!”他说他写这本书是“据事直书,功无遗漏,罪无掩讳,自谓可见天日,质鬼神”。在这两本书中,阐发了他对经理台湾诸多宏远见识,其文献价值很高。

鼎元生前受人敬仰,死后又得到人们的推祟与怀念,主要是因为他有一颗忠诚爱国之心。鼎元学识渊博,他提出诸多政论文章,发于沉思,切乎人情物理,明心具性,充分展现了他识见宏远的非凡才华;在治台方略中,切以国家民族利益和台湾安危为重,从不考虑个人得失。如在平定朱一贵后,他极力反对清廷既定的“划界迁民”和“台镇移澎”的错误政策,强调台湾并非寻常岛屿可比,它关系着东南半壁江山的安危;极力主张添兵设防,向北增设县治,放宽在大陆的家属来台团聚,听民开垦,大力发展地方经济,振兴文教,改善族群关系等等。其中增设彰化县的建议立即得到了实现,从而为台湾的开发和建设奠定了基础,影响极其深远,同时也因此促进了清廷治台政策从消极向积极、由防御向开发的转变。

蓝鼎元提出经理台湾的诸多正确主张对后世亦颇具影响。据说,乾隆皇帝对蓝鼎元治台方略很赏识。他曾说:“(蓝鼎元)所论台湾形胜及经理事宜,其言大有可采……蓝鼎元之语,适与朕意相合。”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曾“精读鹿洲公之著作,作为重要施政之参考”。嘉庆时,嘉义县教谕谢金銮撰《哈仔难纪略》一书,称鼎元为“筹台之宗匠”。《清史稿?蓝鼎元传》曰:“谓诸罗宜划地更设一县,总官兵不可移澎;后诸罗祈彰化,更设北路三营,总兵仍驻台湾,皆如鼎元言。”道光八年(1828年),台湾北路理番同治邓传安在今彰化县鹿港镇倡建“文开书院”,祀奉宋代朱子以次八人,清代只有蓝鼎元一人。在该地保留有二方碑文:一为邓传安《新建鹿港文开书院记》,碑文曰:“……至漳浦蓝鹿洲鼎元,曾赞族兄元戎廷珍,平朱一贵之乱,所著《平台纪略》及《东征集》,仁义之言蔼如,不但堪备掌故,以劳定国,祀典宜然。”另一方为《台郡银同祖庙碑》(道光二十五年),其文曰:“……及鹿洲蓝先贤以募从征,凡所以立制度而式多士者,悉本所学而见之于实用,以故年来文风日盛,登进士第者接踵相接。苟兹庙后盖成,则予拟中塑五文昌,旁塑朱夫子、蓝先贤神像。”①清道光年间,鼎元已为台湾誉为“先贤”,建庙宇,塑神像,立碑纪念,垂名千古,流芳百世。现代台湾史家也对蓝鼎元给予很高的评价,如连横《台湾通史》把蓝鼎元写《流寓列传》,并称:“(蓝鼎元)著《东征集》;卷,其讨论机宜,经理善后,尤中肯要其后增设彰化县及淡防厅,升澎湖通判为海防同治,添兵分戍,皆如其言。鼎元著书多关台事,其后官台者多取资焉。”郭廷以评鼎元“对台湾善后计划之贡献,了解之深切,见识之远大,尤为前无古人”②。周宪文称鼎元“识见之远大,使二百三十余年后的读者看来,犹有亲切之感……凡此,在军事行动上,其人如无相当的见识与担当,都是不易做到的……其料事之正确……处事的精细……负责与敢言……皆非他人所能及”③。学者评述,深切中肯,鼎元学养事功,益见其深,令人叹为观止。

为配合台湾历史文化园区的兴建,表彰历代开台先贤先烈事功,台湾省文献委员会于1992年制定《台湾先贤先烈专辑》出版计划.时任台湾省省长宋楚瑜先生在该专辑《辑序》言;“回顾台湾的历史,就是一部先民的奋斗史,先民们不分族群,不分地域,不分来台先后,胼手胝足,共同为台湾宝岛而奋斗……为有功台湾的先贤先烈撰写传记,供后人追怀效法,让先贤先烈的精神永远传承下去。”蓝鼎元被选为台湾先贤,要撰写传记。笔者得知此事后即与台湾省文献会联系,很快地得到台湾省文献会主任简明聪先生回应,并撰写《蓝鼎元传》。该书已于1998年由台湾文献会出版。文献会主任谢嘉梁先生在《蓝鼎元传?辑序》云:“康熙六十年,台湾朱一贵起事,鼎元参赞族兄总兵蓝廷珍戎幕渡台,多所擘划,卓有见地。事年,鼎元鼓棹西归,著有《东征集》、《平台纪略》等书,除于事件始末,记述周详,并于台地之规划,多所创议,后悉如其言。”对蓝鼎元经理台湾事功予以充分肯定。

蓝鼎元曾任普宁、潮阳县知县。他勤政善政,平狱讼、倡廉吏、惩贪官、兴教化,政声大振,被誉为“蓝包公”。由于他办事清正廉明,因而得罪当地一些贪官,被罗织罪名,受冤入狱三年。雍正十一年三月,雍正皇帝再次召见他,冤案昭雪,又委以广州知府。

蓝鼎元的官阶并不高,从政时间也不长,可在当时及身分名气却相当大,曾被目为清代名人之一。《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中国历史人物生卒年表》、《中国历史名人辞典》等书,都有蓝鼎元大名,可见他不仅是地方上一个出类拔萃人物,也是全国性知名的历史人物。

蓝鼎元是位知名学者,著作等身,计有《鹿洲初集》二十卷,《女学》六卷、《东征集)六卷、(平台纪略》一卷、《棉阳学准)五卷、《修史试笔》上下二卷、《鹿洲公案》上下二卷、《鹿洲奏疏)一卷六条,共八种,统辑称《鹿洲全集》,据悉在雍正十年和同治四年已有刻本,光绪五年(1879年)蓝谦重印,光绪六年蓝王佑再补刊本,闽漳索位堂代印本。1977年,台湾中研院(近代中国史料丛书续编》第41辑,收入《鹿洲全集》。1987年,大陆蓝姓族人又影印(鹿洲全集)线装本一套24册。1994年笔者访台时,台湾蓝氏族人又捐资要重印,笔者接受此事,重新校注、标点。过去所见《鹿洲全集》收录只有上述八种书稿,此次重印又增加《鹿洲藏稿》、《鹿洲诗选》共十种,分上下二册,已于1995年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1984年,漳浦县人民政府把位于湖西乡的蓝鼎元墓列为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3月,台湾里港蓝氏乡亲捐资整修鹿洲公墓园及建立鹿洲史迹纪念碑。1993年u月,为纪念蓝鼎元逝世260周年,由漳州市历史学会、漳浦县博物馆和台湾蓝氏宗亲联合发起在漳浦宾馆召开“蓝鼎元学术讨论会”,台湾里港蓝氏宗亲派出十余人专程前来参加会议,会后出版论文集《蓝鼎元研究》一书。

随着台湾开放大陆探亲以来,海峡两岸蓝氏族人来往更加密切。共同的亲缘关系是任何力量都不可以割断的,赤岭“蓝氏家庙”已成为海内外蓝氏族人寻根谒祖的向往之地。



① 蓝国荣硕士论文《蓝鼎元研究9附录,1989年,未刊。 
② 郭廷以《台湾史事概说》,正中,1984年。 
③周宪文:《台湾通志》,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一辑,大通,1984年。


标签:畲族网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