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畲族的族源族称及其境域概要

编辑:拈花微笑    来源:畲族门户网    时间:2017-09-29 09:25:58    点击量:

贵州畲族的族源族称及其境域概要

赵华甫(畲族)

 

贵州畲族是贵州省17个世居民族之一,史称东苗,他称东家,入黔后居住在贵州中部偏东偏南一大片区域。解放以后,党和政府根据民族自愿的原则,依照东家人的个人意愿,分别登记为布依族、苗族、个别登记为彝族等。居住在黔东南、黔南两州麻江、凯里、都匀、福泉等4县(市)的东家人最后于1996年根据省政府批复认定为畲族。

根据贵州省福泉市著名学者杨光华先生的研究,东苗(东家人)源于九黎、三苗(见《且兰故都的延伸》杨光华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

大约在五六千年前的远古时代,东家人属于蚩尤九黎部落的一支,居住在北方黄河流域一带。蚩尤率部与炎黄逐鹿中原,九黎部落败,蚩尤被擒杀,为逃避炎黄部落追杀,九黎部落被迫南迁。

大约距今四五千年的尧舜禹时代,三苗承袭九黎,建立三苗部落,东家人此时成为三苗部落一支。三苗部落大致活动在江汉、江淮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这段时期,属于三苗部落的东家人居住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与古越人有接触,其语言曾受古越人的影响,现还有倒装的词语。

三苗部落兴起后与尧舜禹的华夏集团长期战争,后被禹打败,三苗部落瓦解,一部分可能沦为奴隶,同华夏融合,一部分被迫逃往西南、西北山区,而今我国西北部也有三苗和苗民的记载。东家人随三苗部落迁往西南楚地。

西周初年,以三苗为主体的先民建立了楚国,时东家人居住五溪地。楚顷襄王时(公元前298——前263年),秦国强大,楚国被迫向西扩张。楚国派大将庄矫率军西征,东家人随楚将西征,溯沅水而上,到达且兰地(治所在今贵州省福泉市羊佬竹王城村),椓船于岸而步战,且兰战败,夜郎迎降。庄矫一路西进至滇(昆明),是时秦国夺了黔中地,断了归路,庄矫便留滇为王。滇王庄矫分派部将镇守各地,征服了的夜郎、且兰受制于滇,东家人随军镇守且兰地,正式定居贵州,至今已有2300余年。

秦灭楚后,楚国三苗部落除了西迁外,一部分支民东迁,成浙江、福建、广东一带畲族。居且兰地弱小的东家人,曾与当地土著濮人和僚人交往融合,散居且兰各地求生存发展。

汉代且兰国竹王兴起,竹王是以苗、彝、汉为主体包括东家人在内的且兰国王。竹王在与濮人和僚人作战中建了九十九座城,苗分三城,汉分十九城,其余属彝兵管。时东家人属于苗,据传东家人住东城,他称东家因而得名。汉武帝元鼎5年(公元前112年)夏四月,南越王相吕嘉反汉,汉庭遣驰义侯由犍为郡发南夷兵攻击南越。且兰国君竹王不愿发兵攻南越,借口称恐远行,旁国虏其老弱为奴,拒绝汉使号令。于是,且兰竹王率领其众起兵反汉,杀汉使及犍为太守,朝廷震惊。汉武帝即令发巴、蜀罪人征南越。次年冬,南越破,汉将唐蒙开牂牁,乘势斩杀了且兰竹王,且兰古国陨落。汉立吴霸为太守,镇守且兰,且兰住民分散迁居。此间东家人也分散居住,但距离不大。

秦汉以后漫长的封建王朝统治时期,由于东家人和其他少数民族不满封建王朝的残酷统治,不断反抗,频遭封建王朝军事镇压。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封建王朝多次征讨“武陵蛮”、“平五溪”,大量苗民流离失所,被迫西迁。这时迁到且兰地的苗民,有一部分融入东家人。为避战乱、躲兵祸,加上其他民族的流入,东家人迁徙频繁,分布到贵州很多地方,他们又与汉、苗、布依、彝等其他民族融合,因此有“东苗与西苗源于东晋谢氏……实为汉人后裔”的认为。唐宋元时期,因为战乱、讨伐、饥荒、瘟疫等原因,又一批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西迁,进入牂牁且兰地,又一次迫使东家人在贵州境内迁居。

明清以来,东家人多次反抗封建王朝的残暴统治,明朝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以“东苗乱”见诸史册,此后东苗起义史书记载的不少于8次。每次起义均以东家人失败而告终,每次失败后,东家人被残酷镇压,居住地也就被割裂开了,被迫迁徙或与其他民族融合,甚至不敢称自己是阿孟,更不敢承认自己是东家人。因此之后的东家人族谱都称自己是江西猪市巷“调南填北”或“调南征北”来的,这一说法与史料记载说明早在明代以前就有东家人在贵州居住的事实明显矛盾。自称“调南填北”或“调南征北”来的说法都是东家人在失败之后,为不被统治所灭绝而编造的谎言,或者是其他民族融合后自己不再提及过去的一种掩饰。这就是现今东家人族谱、碑文记载他们的祖先是明朝洪武年间从江西猪市巷“调南填北”而来的原因。事实上东家人在明朝以前已在贵州生活了约1700年,分布黔中数地,且人数甚众,否则他们不可能拥有那么强大的势力与朝廷抗衡达8次之多。明朝确有“调南填北”或“调南征北”的事实,这些后来从江西进入贵州的人,因为融入了东家人,而成了东家人的一个重要来源,从而使东家人在贵州居住的境域更广。这段时间至民国,史料对东家人居住的境域有所记载。据清乾隆《贵州通志》和其他县的县志史料记载,东家人历史上遍布贵阳、开阳、修文、长顺、贵定、龙里、都匀、福泉、麻江、荔波、凯里、施秉、镇远等十多个县(市),基本上形成一个广阔的地域,这说明东家人在历史上有一个共同的居住地域。如《贵州通志》载“清平县东六个鸡、角冲、干坝等处,有东苗与西苗、鸭崽苗杂居村寨……”

综上所述,历史上的东家人迁徙频繁,其间又融入了其他民族或与其他民族融合,其居住的境域历史文献记载很少,大致可以分为:炎黄和蚩尤时期东家人居住北方黄河流域,尧舜禹时代东家人居住长江中下游平原,春秋战国时期东家人居住越地、楚地,战国末期迁入贵州且兰地,此后历代封建王朝至民国,东家人分布在贵州境内。

东家人居住的境域,解放后才有翔实的记载。据《贵州省志·民族志》载“历史上由于统治阶级的残酷镇压,一部分畲族人(东家人——作者注,下同)被迫融合于其他民族,造成人数减少。后来,余下的畲族(东家人)居住的区域,以麻江县为中心及其邻近的凯里炉山的干坝、六个鸡、角冲以及福泉、都匀等县(市)的部分地区……”

1990年出版的《麻江县志》载“东家散居县内12个乡(镇)的35个村,其中聚居自然寨有250多个,散居自然寨10余个。”

《都匀文史资料》第七辑记载“我市的东家分布在瓮桃乡义红村,谷江乡的大江村,摆楠乡的摆洞村等5个行政村,15个自然寨,他们都是聚族而居。”

据麻江县民族识别调查组1983年9月22日撰写的《麻江县东家代表走访情况综合汇报》一文记载,历史上的东家人分布在贵州的有:麻江、都匀、福泉、凯里、龙里、贵定、贵阳、开阳、修文、清镇、长顺、荔波、镇远、施秉等十四个县市,以贵州中部为中心,稍偏东、偏南形成一个共同地域。历史上东家人人口总数不下30万。

以下,就都匀、凯里、福泉、麻江等地的东家人(1996年认定为畲族)的境域概要情况简述如下:

据上述4个县(市)1996年统计,东家人人口分别是:都匀市2979人,福泉市4583人,凯里市1596人,麻江县32366人。4县(市)的人口共41524人,麻江县人口最多,占总人口数的78.1%。

东家人住地,地处云贵高原向湘桂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冬暖夏凉,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山多雾重,山峦纵横,群山环绕,泉水潺潺,温差在十度左右,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因此适宜于农作物生长,盛产水稻、玉米、大豆、高梁、小米、各种豆类,农特产有油桐、银杏、杜仲、五倍子、魔芋等。矿产资源以煤、磷、铁、重晶石、铅锌矿为最多。

福泉、麻江、都匀、凯里等地境内的东家人,大都依山傍水建房而住。房屋多建于台地、山湾、溪边、河岸。房式为干栏式木结构瓦顶三开间(古时为且兰式石板盖房或茅草房,近代演变为杆栏式木结构或土木结构房),即三间正房,正房的一侧建矮间做灶房。富有的人家,可依地势在正房前横建厢房一、两间,下面做灶房或厩舍,厩舍的上面,是专供未婚女子与意中人私会的“厢房”。寨子周边多有古枫树(纪念蚩尤),门前喜栽翠竹(崇拜竹王)。东家人大多聚族而居,多的四五百户,少的也是二三十户,一般一姓一寨,也有数姓合寨,单独户甚少。

东家人居住地,据1991年福泉市东家人调查纪要:此时,该县的东家人共有1506户,7455人,均享受少数民族待遇。他们分布在甘巴哨、凤山、马场坪、哲港、安谷、新桥营、平堡、兴隆、藜山、龙昌、鱼酉、黄丝、地松、沙坪、陆坪、团阳、双谷等18个乡镇。聚居的村寨有:甘巴哨的马坳、小平坝、官庄、新庄、老屋堡、小冲、安甲坪、毛栗树、下熊通、上熊通、马口、上摆郎、下摆郎、大坪;凤山镇的安春寨、安春下寨、水井湾、棉花土、猫儿寨、小桥、湾子寨、长田坎、响水河、四方堡、老羊寨;马场坪镇的有橙子树、独田、小摆纪、阿里堡;兴隆乡的有哲港、草鞋坡、孙家田、海水坡、三根树、王家寨、棺材洞、仰摆、上厂;安谷乡的有可龙、石板寨、棉花土、牌楼、旧院、上老鼠;新桥营乡的有后寨、桐木凼;平堡乡的有杨柳井、打围坝、茶叶山;城厢镇的有老燕山、周家庄等。

麻江县的东家人人口最多,据麻江县公安局1988年底的人口统计,麻江县全县有东家人31506人,占全县人口总数的17.19%。他们有潘、赵、杨、王、金、兰、雷、吴、罗、陶、宋、田、李、陈、文、黄、江、葛等姓氏。在古代,东家人有族无姓,采用子父联名,后来才沿用汉姓。他们多结寨而居,一姓一寨或数寨,间或一寨数姓。其中杏山、下司、宣威、碧波、贤昌、谷洞、龙山、景阳、坝芒九个乡镇都有分布。尤以杏山镇最多,约2.3万人口,主要聚居在隆昌、仙鹅、六堡、坝寨、茅坪、中山、仰古、滥坝、干河山、青山、麻喇等10个村75个自然寨;碧波乡的有偿班、新牌、白秧坪、甘溪、象塘、五寨、大堡、岩下等村寨;下司镇有长江、花桥、隆堡等村寨。龙山乡有瓮里新寨等村寨;宣威镇有黄莺、岩鹰等村寨;贤昌乡有营山村;其余乡镇多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

居住在凯里的东家人有炉山镇的六个鸡、甘坝、角冲、木佬寨等村寨,散居在小龙洞、枫香坪、木柚坪等自然寨。

居住在都匀的东家人,主要分布在杨柳街镇的谷江片区,沙包堡镇的摆楠片区,以及洛邦镇的义红片区等。

以上文献资料虽然记载翔实,但主要记载的是1996年认定为畲族的这一部分东家人居住的境域,融入其他民族的东家人,现难以记述。分布在黔东南麻江县、凯里市,黔南的福泉市和都匀市现已认定为畲族的东家人一般住在依山傍水,也有住在深冲和平坝,多建房于台地、山湾、溪边、河岸,寨子周边多有古枫树,门前系在翠竹,环境幽静。

参考和引用文献:

1、《贵州省志·民族志》

2、《麻江县志》

3、《都匀文史资料辑》

4、《凯里文史资料》

5、《麻江县东家代表走访情况综合汇报》

6、《且兰故都的延伸》(杨光华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


标签:畲族网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