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霞浦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调研报告

编辑:網絡    来源:網絡    时间:2018-09-20 15:17:15    点击量:
关于霞浦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8-09-05
传统村落,又称古村落(2012年9月,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四部委联合组成的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习惯称谓“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以突出其文明价值及传承的意义),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具有较长的历史沿革,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
一、我县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
溪南镇半月里畲族村  2004年被宁德市列为“首批市畲族文化重点村”,2007年该村被福建省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被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三部门联合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3年被列入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单,该村位于霞浦县溪南镇东北部,是福建省著名的畲族聚居村,也是畲族歌王钟学吉故里。全村82户,321人。98%为畲族.清康熙二十二年雷姓从盐田乡长岗村迁入,有清雍正八年龙溪宫,雷氏宗词,雷氏4座故居、永庆寺,城门以及保留511件出土传世文物,已登记在册,并辟陈列室对外开放。
1、特色传统风貌建筑:溪南半月里村保存有集中反映其地方建筑文化和传统风貌的历史建筑,半月里龙溪宫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已竖省政府碑文,附属文物有雷世儒、雷位进、雷加上、雷曹建4座古宅,介绍如下:
①龙溪宫:2005年龙溪宫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清雍正八年,建筑面积508平方米。据雷氏谱载,该建筑系雷志茂特延聘浙江石木工匠绘图施工而成,工期一年有余。该建筑主殿梁架简洁,以丁头拱承托梁、枋,补间铺作施连续的倒“人”字形斗拱,拱上再叠加一朵一斗三升的斗拱;戏台上的方形藻井工艺考究,以出三跳斗拱承托藻井,转角斗拱工艺复杂,形成既呈大四方斗,又呈小八角斗,远观为四方藻井,近视为八角藻井,斗拱用料较大,做法比较大气、规整,体现出非同一般的气势,是畲族建筑当中比较少见的精品。
②雷世儒宅:建筑面积701平方米,规模宏伟,是当地现存体量最大、最讲究的一座古民居,具有较高的建筑与历史文化价值
③雷位进宅:系清雍正年间建,座西北朝东南,建筑面积332平方米,为硬山顶砖木结构,大门门楼原来双墀头夹峙,气势恢宏,宅中木构架做工考究。
④雷氏宗祠:始建于清雍正八年,由雷家四兄弟合资兴建。该祠座西北朝东南,建筑面积136.9平方米(不包括外祠埕),为硬山顶砖木结构,大门为牌楼式,规模不大,但古雅美观。
⑤雷加上宅:清嘉庆年间建,建筑面积255平方米,为硬山顶砖木结构,一进五开间布局,俗称“六扇厝”,四面墙体为青砖空斗墙。建筑主体依次由石台阶、门楼、门厅、前天井、大厅与后天井组成,整体布局大气、合理。
⑥双福桥:位于村落西南面,龙清溪溪尾。该桥是一座石拱桥,桥面为鹅卵石铺设,为雷世儒夫妇五十双寿那年出资所建,曾是连接龙清溪两岸的重要纽带。桥头有一座小土地庙。
2、民风民俗方面:
畲族小说歌:发源于福建省霞浦县溪南镇白露坑、半月里等村。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最初畲族歌手中一些能识字的人将汉族章回小说和评话唱本改编为本民族山歌口头唱本和手抄唱本,后逐渐在本民族流传的英雄人物事迹的基础上,结合本民族生活、心理、语言特点创作了一些作品,如《高皇歌》、《历期歌》、《钟良弼》、《白蛇传》、《十贤歌》、《钟景祺》、《蓝佃玉》等,于是形成小说歌。
畲族小说歌得到了畲族民众的广泛认同。它不仅是畲族歌谣中的精髓,也是畲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表现形式和闽东地区最有特色的艺术类别。小说歌在畲族文化史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畲族文化发展中一个进步性的产物。
②青草药治疗法:半月里村,遍地是青草药,一年四季,草药资源极其丰富。半月里雷氏先祖雷志茂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基础上,总结出一套以青草为主,配合针灸、拔火罐、抓痧等疗法的畲医体系,并代代相传,服务乡民,流传至今第十代孙雷国胜手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畲族歌会:二月二、三月三、九月九是半月里畲族的歌会。此外半月里村的“三月三”民俗节,又称“乌饭节”和“对歌节”。每年的“三月三”,周边村寨的畲民就会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以他们独特的形式庆祝自己的节日。畲族男女踏青归来都要采回一种叫做“粘米乌”(乌捻)的植物,捣烂之后熬成汤汁,用它浸泡糯米,蒸成“乌饭”食用。
④盘龙髻:半月里畲族已婚妇女发式,为古典“盘龙髻”(又称凤凰髻),式样复杂,夹以大量假发扎成。少女则把头发围成圆形,额前留若干刘海,以红绒线夹上两支银笄。畲族妇女发际所系黑色、蓝色、红色绒线环束,标志老、中、青不同年龄身份。
畲族服饰:半月里畲族服饰极具特色。男子一般穿着色麻布圆领、大襟短衣、长裤。冬天套没有裤腰的棉套裤。老年男子扎黑布头巾,外罩背褡。结婚礼服为青色长衫,祭祖时则穿红色长衫。畲族妇女服饰以象征万事如意的“凤凰装”最具特色,即在服饰和围裙上刺绣着各种彩色花纹,镶金丝银线;高高盘起的头髻扎着红头绳;全身佩挂叮叮作响的银器。畲族人民最喜欢蓝色和绿色,红、黄、黑也颇受欢迎。服饰条纹图案排列有序,层次分明,衣领上常绣一些水红、黄色的花纹。畲族服饰特色主要体现在妇女装扮上,叫凤凰装。
崇儒乡上水畲族村  2013年被住建城乡部、文化部、财政部三部门联合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村落以水漕垄小溪两边依水而建,建筑风格具有典型的畲族村寨特色,古民居历史悠久,集中连片,是目前保护完好,数量较多集中连片建筑的畲族村寨,也是较罕见的纯畲族村民聚集村寨。上水村寨选址特点是依溪而建,Y字形小溪两旁连片建筑旧时以拱桥,丁步石连接小溪两旁。兰氏祖先选址于水漕垄(今叫上水村),一是认为水漕垄是风水宝地——溪水流进巨石洞内,看不见水,只能听到嘈嘈水声。二是溪内有二处象形石头,像二头水牛在溪水中洗澡,周边有石头围住象牛栏,故称水牛洗澡之地。村溪边有数块巨石伸出溪畔,形成公共停歇凉坪,有百年古树和百年庙宇装点凉坪。
①村落格局特点:沿溪两旁而建,以木瓦房为主,有四扇、六扇、八扇、十扇大厝群,为悬山顶木结构。目前村内共有土木结构瓦房51做,仍在继续居住,保存较好。
畲族斗笠:在畲族竹编手工艺中,以畲族斗笠最具有民族特色,堪称畲族一绝。上水村畲族斗笠编制工艺,有300多年历史,是依据村内一种特有的竹子作为主要原料而编制,畲族斗笠做工精细,共需要18道工序完成。做工考究,深得畲、汉人民的亲睐。几百年来,上水村男女老少村民以编制畲族斗笠产业,产品远销宁德、福鼎、福安、柘荣等地。至今仍以活态方式传承。畲族斗笠与村里的关系密切,主要是该村特有的一张叫做“袅竹”的竹子。是生产畲族斗笠的主要原料。
畲族服饰:据霞浦县畲族文化研究会史料记载:各地的畲族服饰由于迁入地域的补贴,服饰也略显不同,但以象征万事如意的“凤凰装”最具特色。上水村的畲族服饰制作有200多年历史。
二、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对传统村落保护重要性的认识程度
近几年来,省、市、县领导高度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原省政府副省长王美香、省政协副主席李祖可、雷春美等领导莅临我县指导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市、县领导也对传统村落保护做了批示。我县溪南镇还专门成立了传统村落工作领导小组,委派人员专门负责,明确了保护内容,保护的基本点,划定了保护范围。制定了相应的保护和更新的规范和措施。
三、如何调动群众对传统村落保护的积极性
1.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必须依靠农民,调动农民积极性,尊重村民自治的权利。
2.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要列入村规民约,要让开发成果惠及村民,全民共享。要注重村民经济和文化利益。
 四、加大宣传力度、扩大传统村落影响的具体措施
近几年我县共迎接美国、英国、日本及全国各地宾客对传统村落参观旅游的人数达十五万人次。具体措施有:一是广泛开展社会宣教。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增强全社会对传统村落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二是邀请了国家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大学等专家领导来指导和调研。三是各级新闻媒体应充分
发挥舆论宣传及监督曝光的作用,营造全社会重视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良好氛围。四是公布传统村落名录,实施分类保护、分级管理。五是建立和公布传统村落名录。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传统村落实地调研。六是抓好传统村落的申报和认定工作。
五、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利用情况
溪南半月里传统村落严格按照村级古民居和传统村落规划,对去年村寨建设中央补助资金进行专项使用和管理,建立健全财务制度,成立村级村寨建设领导小组和专项资金管理理财小组,严格把好项目“材料关、施工关、质量关”,协调好各方面,近年来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保护等建设:
1、仿古修建古民居路边墙体建设。根据走访一些老人,了解和介绍当时路边墙体历史状况,确定仿古修建方案,同时征求文物保护部门的意见,组织实施建设。2、仿古修缮雷位进古民居。对该古民居外围四面墙体进行整体仿古修缮,四面墙体共76米,墙体高度为4-7米之间,同时对该古民居的屋顶进行全面整修,主要是保护该古民居不再受到自然界的破坏。该古民居的仿古修缮是经过多家泥木工对修缮工日的预算,再由村寨建设领导小组和理财小组的充分酝酿,以议标的形式对外招标。3、仿古修缮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龙溪宫。按照修旧如旧、保护为主的原则,在指定施工方案并多方征求意见后,对龙溪宫整体进行保护型修缮,完成正面整体仿古修缮,对屋顶、下水沟渠、腐坏梁柱等进行整修和更换,使龙溪宫得到有效保护。4、拓宽修建村前广场和入村步游路。按照村寨建设总体规划,充分考虑古村寨保护与发发展布局,对村前广场和入村游路进行拓宽改造,整改广场和步游路按照旧村风格,使用材料均尽可能与原貌一致,使拓宽改造后整改村前广场和步游路与旧村融为一体,效果很好。
 六、如何处理好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关系
1、改善传统村落生产生活条件,结合村庄环境整治、农村危房改造和一村一品建设,推进古村落保护和利用工作。2、加强监督管理,严格执法。坚决纠正无序和盲目建设,禁止大拆大建。3、充分挖掘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民间传说、民间技艺、民俗节庆等服务之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统村落保护有机结合,留住乡村记忆。
 七、美丽乡村建设和传统村落保护齐头并进的做法和经验
今年我县将溪南镇半月里村列为省政府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在做好传统村落保护的基础上要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新区规划建设时要注意保持本土的建筑符号,有效地设计出美观宜居、功能完善、与传统村落的风格不相冲突、和大自然相谐调的高品位有特色的新农村。
八、对已登记的传统村落进行补充调查、完善丰富信息档案和资料情况(准备报送传统村落名单:)
1、霞浦县柏洋乡塔后村:隶书桃源境,离目海峰不远,海拔440米,保存着明代正德年间的三佛塔的石头构件,构件辉渌岩质地,厚塔有三座,单层四角遗像塔,现余留塔片32块,塔构件分别镌刻摩尼光佛、光电和佛,夷教和佛,真武大帝等11块佛像,塔檐4个,塔刹3块。
塔后村位于柏洋乡东部,距乡政府所在地7公里,境内群山翠绿,溪流交错,既有山的雄伟俊逸,又有谁的清丽幽雅,全村位于山地小平原地带,四周为青山环境,村落呈长方形分布,房屋以砖木和混合结构为主。
摩尼教遗址:塔后村摩尼教遗址和文物的发现。是近年来我国宗教考古最主要发现之一,不仅改变了摩尼教传入与传播的历史,同时也对宋代福建宗教的格局有了新的说明。
2、长春镇大京村:1991年被评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称大金,地处霞浦东南海滨,距县城40公里。大京古城堡历经六百载风雨至今,保存基本完好,据说是现今全国最长的乡村古城堡,城内一条以条石拼铺的宽7米的大街直贯东西,长1200米,并按一定距离兴建迎恩等4个街亭,开凿4口八角大井。
3、下浒镇三洲村:位于霞浦县南部,在官井洋、东吾洋东侧的海面上,现全村672户,人口2880人。村内留有清代古民居,均为泥木结构,真工细作,玲珑花草,画梁雕木,题写有名人诗书,雄伟壮观,格外引人注目,还有清代古老王氏宗祠(2008年村内集资重新翻新),此外在村东、村南、村北的山坎上在清末时期为防御盗匪的炮台三件尚存遗址,现重建新貌的公庙,佛塔、城门、桥梁和学校等。南侧后屏岭上鳌头山墩留有清代乾隆年间建筑的飞炉庙,又名鳌头宫,于元2005年秋季民众捐款集资重建新庙。
九、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及实施情况
1、《溪南镇半月里古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由福建省村镇建设发展中心编制设计, 通过市级评审.
2、崇儒上水村古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委托福建省村镇建设发展中心编制设计。通过市级评审.
 十、如何合理解决好传统村落保护和改善群众居住条件的矛盾
在当前的城镇化高潮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其主要矛盾就是现代化生活需求和传统村落保护之间的矛盾。因此就要求我们在保护利用传统村落时,要在充分发掘和保护历史遗迹、文化遗存的基础上,优化美化村庄人居环境,适度开发乡村休闲旅游业,将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以人为本,正确处理好保护保全与提高农民群众生活品质之间的关系,既高度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又热切关注群众民生,合理安排建设项目,科学整治村庄环境,使生活在传统村落中的农民群众同样能享受现代文明的生活。
十一、传统村落保护的资金问题如何解决?有何创新思路和可行建设
近年来我县溪南镇半月里村在省民宗厅、省文化厅的支持下投入200多万,对半月里古民居、古城墙、古官道进行修复。建议一各级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将传统村落保护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二是建立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发展基金,争取乡贤和社会各界人士赞助。三是开发旅游项目,将部分收入资金用于保护和维修。
十二、采取多种形式调动社会力量推动传统村落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做法和鼓励措施及建议
建议一是“村民自保、私保公助”。鼓励扶助村民依靠自身力量“自保”二是村集体筹资保护,村集体利用旅游收入、信贷资金维修集体所有建筑,补贴经济困难的村民或者垫资抢修乡土建筑,村集体对修缮好的乡土建筑享有相应的权益。三是鼓励以社会公众“认领、认养、认保”和租用、购买等方式参与保护利用。
十三、支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有关部门有哪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倾斜
一、住建部门给予优先支持申报美丽乡村、村庄环境综合治理、公园、公厕,污水处理等。
二、水利部门给予优先支持申报村庄河道整治、安全饮水工程等。
三、农业部门给予优先支持申报现代农业建设项目。
四、文化部门给予优先支持申报村庄的文化、体育建设。
五、交通部门给予优先支持申报农村路网建设项目、村庄道路硬化等。
六、民宗部门给予优先支持申报畲族特色村寨项目。
 十四、破解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困境的出路及其他意见和建议
1.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要与改变贫困落后面貌、改善农民生活需求相结合。一是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要与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相结合。既要高度重视乡土建筑的抢救保护,又要热切关注群众民生,合理安排保护利用项目;既要科学整治村落格局风貌及其自然生态环境,又要加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要与改善农民生活需求相结合。地方政府应出台政策措施,将引导居民自保获益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既保护好传统村落遗产,又充分发挥其历史、研究、教育、审美、观赏等价值和作用。
2.传统村落有效保护与发掘研究、合理整治、适度开发相结合,以保护促利用、利用强保护。一是传统村落有效保护必须发掘研究遗产和合理整治环境。只有充分发掘、研究好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与自然遗产,才能作为资源利用,才能在合理开发中发挥其历史文化价值和自然景观价值。二是传统村落开发利用是有效保护的具体途径。合理开发利用既要整治传统村落格局风貌等自然遗产,又要保护乡土建筑等文化遗产,更要传承乡土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有序的开发利用,发展乡村文化休闲旅游,让城市居民和旅游者参与其中。


标签:畲族网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