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服饰研究探微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
畲族服饰研究探微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
畲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 有60万余人,由于历史上长时期辗转迁移,入迁浙江后又分散居住,没有大块聚居区。因长期与汉民族交错杂居,受汉民族文化影响较深,汉化明显,只有部分住在边远山区的畲民,尚保留较明显的畲族民族文化特征。解放后50余年来,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与汉民族文化交往更加密切,原保留的一些畲族民族文化特征亦已或正在逐渐消失。丽水市是浙江省畲族的一个主要聚居区,以上的情况也同样发生在我们这里,这当然让深深喜爱畲族民族文化的人痛心不已。本文拟从畲族服饰研究出发表达我们的一段情感以及一些思考。
畲族服饰:历史
畲族因跨地域广,各地文化不同,畲族服饰也种类繁多。清代以来,文献记载畲族服饰种类尤多。各地畲族的服饰虽有些不同,但基本上是“男女椎髻跣足”,衣尚青蓝色,着自织的麻布。男子短衫,“不巾不帽”。妇女高望垂缨,头戴竹冠蒙布,饰缨珞状。如古田畲族“竹笠草履,······妇女以蓝布裹发,或戴冠,······短衣布带,裙不蔽膝,常荷锄跌足而行,······”。处州府属畲族“冬夏以花布裹头,中为行冠,缀以石珠,妇女皆然,未嫁则否”。
近几十年来,畲族的服饰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我们从民国以来的地方志所载得到证实。一般仍是“男子不巾帽,短衫阔袖,椎髻跣足”,“妇女高髻蒙布,加饰如缨珞状”。
一九二四年,浙口括苍畲族服饰的情况:“男子布衣短褐,色尚蓝,质极粗厚,仅夏季穿苎而已。妇女以径寸余、长约二寸之竹筒,斜截作菱形,裹以红布,复于头顶之前,下围以发,笄出脑后之右,约三寸,端缀红色丝绦垂于耳际。……衣大过膝,色或蓝或青,缘则以白色或月白色为之,间亦用红色,仅未嫁或新出阁之少妇尚之。腰围蓝布带,亦有丝质者,裤甚大,无裙。富者着绣履,蓝布袜;贫者或草履,或竟跣足。其他耳环,指环,皆以铜质为之,所值不过铜元几枚而已”。
根据解放后调查:畲族过去男装式样有两种,一种是带大襟的无领青色麻布短衫;另一种是结婚礼服,红顶黑缎官帽,青色长衫,襟和胸前有一方绣龙花纹,黑色布鞋。现在这两种服装已经很少有人穿戴了。由于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所以现在畲族男子的装束与汉人基本上没什么差别。
畲族服饰:样式
畲族妇女服装式样较多,多穿自织的青蓝色麻布,衣领、袖口和右襟多镶花边。有些地区畲族妇女不分季节都是穿短裤,裹绑腿和打赤脚。男女在劳动时腰间多悬一条围身裙。妇女发式与汉族不同,一般都把头发从后梳成螺式或筒式发髻盘在头上,发间环束红色绒线,结婚时头戴凤冠,插有银簪。凤冠是以红布包着有银饰的竹筒,置于脑际,护以发髻,再盘于后脑。平时劳动时常裹彩色毛巾,以此代替凤冠。彩带是畲族妇女的传统手工业品。织彩带还是畲族姑娘必学的手艺,小姑娘五六岁就跟在妈妈身边学织布。彩带织得粗细,是衡量一个女子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准。女子送给朋友情人的礼物也多为彩带。彩带作裤带、腰带、围裙带等用。
畲族男子一般穿着色麻布圆领、大襟短衣、长裤。冬天套没有裤腰的棉套裤。老年男子扎黑布头巾,外罩背褡。结婚礼服为青色长衫,祭祖时则穿红色长衫。畲族妇女服饰以象征万事如意的“凤凰装”最具特色,即在服饰和围裙上刺绣着各种彩色花纹,镶金丝银线;高高盘起的头髻扎着红头绳;全身佩挂叮叮作响的银器。畲族最喜欢蓝色和绿色,红、黄、黑也颇受欢迎。服饰条纹图案排列有序,层次分明,衣领上常绣一些水红、黄色的花纹
1. 精致服饰
服饰特色主要体现在妇女装扮上,叫凤凰装。 畲族妇女首饰畲语称“gie”,旧时是结婚始戴,以后凡出门或节日时戴,死了也戴好入棺。装扮为:后脑盘发髻,发脚四周绕上黑色绉纱,头顶置银箔包的竹筒(直径约一寸,长约三寸,富者全部用银),包以红帕,竖两支银钗,形成钝角三角形,钉上八串瓷珠,瓷珠绕过绉纱以固定“gie”身,瓷珠垂过肩,每支末端栓小银牌,右耳上插一支银簪,两耳戴银耳垂。形如凤凰鸟头冠。上衣是大襟衫,长度过膝,领、袖、襟处都绣有花边,花边色彩鲜艳,花色繁多。布质,旧社会为自织麻布,现在丝绸、涤伦都有。腰扎围裙,畲语称“拦腰”,为长一尺、宽一尺五的麻布块,染青色或蓝色,镶红布拦腰头,钉上彩带。过去,男女子都一样,为裤脚镶花边的宽裤脚直统便裤。男子旧社会出门穿大襟长衫,劳动时穿大襟短衫,现在都为直襟短衫。过去,畲民上山劳动都木屐。冬天穿布袜,下雪天用棕包脚行走。花鞋,蓝布里青布面,四周绣花纹,前头做硬鼻,系红缨,女的比男的花纹多些细些。 2.颜色习俗
畲族人民对蓝、绿具有特殊的爱好,这和他们长期生活在山青水秀、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的环境有关。畲族妇女饰用红、黄、蓝、绿、黑等颜色,有层次、有顺序地排列成条纹图案,在衣领上绣一些水红、黄色的花纹。从颜色上的组合看,红绿色是主色。其服饰面料多为棉布。
畲族服饰:编织
畲族的编织工艺最受赞誉的是彩带和竹编。彩带即花腰带,又称合手巾带。畲族姑娘从五六岁起,就跟着母亲学习编织彩带,彩带精致的程度,是衡量姑娘心灵手巧的重要标准。姑娘定婚时,在送给男方的回礼中,必须得有亲手织的彩带。彩带既是装饰品,又是擦汗掸尘的生活用品。彩带一般长1.3米,宽0.2米。图案主要分两种,一种是柳条纹组成的两方连图案;另一种是印染的蓝底白花图案。从内容上来说,有“十三行”、“十二生肖”、“水击花”、“铜钱帮”、“五字带”等。直接在彩带上绣吉祥祝福等内容的在畲乡更为流行。畲族地区盛产石竹、斑竹、金竹、雷公竹等竹子,为竹编工艺品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精巧的竹编工艺品从材料破竹到染色喷漆需几十道工序。除日常生活用的屏风、挂联、枕头、席子、椅子等外,还有许多造型生动,美观精巧,色彩鲜艳的筐、篮等。如鹅形筐,以鹅身为容体,以回首的曲颈为提梁,以乳白原色竹篾为羽毛,栩栩如生,美观实用。许多竹编工艺品已远销海外,深受人们的青睐。竹编中堪称畲族一绝的是斗笠。其竹篾细若发丝,一顶斗笠的上层篾就有220至240条之多。从斗笠的外缘看,有两条边和三条边两种。从斗笠的上面看,有斗笠燕、顶、四格、三屋檐、云头、燕嘴、虎牙、斗笠星等多种不同的花纹。斗笠以五彩九重篾编织而成,既精致轻巧,又滴水不漏,配上水红绸带及各色珠子,更加耀眼夺目。畲族妇女在外出赶集或走亲访友时,都要戴上花斗笠。
畲族服饰:经典
畲族妇女服装,各地略有差别,其共同特点是上衣多刺绣。尤其是福建福鼎和霞浦的女上装,在衣领、大襟、服斗甚至袖口上都有各色刺绣花纹图案和花鸟龙凤图案。畲族妇女最主要的装束,那就是“凤凰装”。红头绳扎的长辫高盘于头顶,象征着凤头;衣裳、围裙(合手巾)上用大红、桃红、杏黄及金银丝线镶绣出五彩缤纷的花边图案,象征着凤凰的颈项、腰身和羽毛;扎在腰后飘荡不定的金色腰带头,象征着凤尾;佩于全身的叮当作响的银饰,象征着凤鸣。已婚妇女一般头戴“凤冠”。它是在精制的细竹管外包上红布帕,悬一条30多厘米长、3厘米宽的红绫做成的。冠上有一块圆银牌,下垂3个小银牌于前额,称为“龙髻”,表示是“三公主”戴的凤冠。关于凤凰装有个传说:畲族的始祖盘瓠王因平番有功,高辛帝把自己的女儿三公主嫁给他。成婚时帝后给女儿戴上凤冠,穿上镶着珠宝的凤衣,祝福她象凤凰一样给生活带来祥瑞。三公主有了儿女后,也把女儿打扮得象凤凰一样。当女儿出嫁时,凤凰从广东的凤凰山衔来凤凰装送给她做嫁衣。从此,畲家女便穿凤凰装,以示吉祥如意。有些地方把新娘直接称为“凤凰”。因为新娘具有“三公主”的崇高地位。所以在新郎家拜祖宗牌位时是不下跪的。
畲族服饰发展前景
现时,提出发展畲乡文化风情旅游事业,这会给畲乡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生机,然而如何更多吸引八方来客旅游畲乡,是值得一个探讨的问题。从目前情况看,我认为单凭几张嘴讲讲畲乡情况,写几篇文章介绍介绍畲民生活风情,请几个歌手唱几首畲歌等,长期下去是没有多大吸引力的,要有更多能说明畲族历史,古老的生活特征,譬如服饰。
要突出畲族民族古老服饰展示。完整的畲族民族古老服饰是畲族明显标志,近年来舞台展示(演员穿戴)的畲族妇女服饰,不仅没有对畲族妇女服饰更加美化,而是对畲族古老的妇女服饰的美观性有些丑化,把畲族妇女服饰搞得不伦不类。如浙江畲族妇女戴的头饰——笄,不论是景宁式、泰顺式、丽水式都非常美观,特别是景宁畲族妇女戴的“笄”真似古代的皇冠,只要稍加美化加工(不能改变基本形式),在舞台就可与我国其他兄弟民族最美的妇女头饰比美。畲族妇女古老的衣着也很美观,然而目前电视荧屏上显示的畲族妇女服饰又是如何呢?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所以我建议畲族文化村要把浙江畲族各类形式的古老服饰展示出来供游客观赏,显示出畲族是一个真正勤劳、智慧的民族。 由服饰研究所引出的问题与思考
在对各地的畲族服饰进行比较之后发现,各地畲族服饰差异较大。凤凰服(包括头饰)基本样式相同,差别主要在衣领 、袖口与头饰上,而且受当地文化影响较大,如广州与苗族杂居的畲族一支,在头饰上与苗族非常接近(这不排除畲苗两族同源对畲族文化的影响),而在潮州与汉族杂居的畲族,其服饰与当地汉族人口无差别。
造成这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是长期迁移的结果。畲族自唐末开始,从祖地不断向外迁移,迁移途中吸收对畲族文化影响是两方面的,一方面畲族通过吸收、 消化,将外族文化变成具己特色的文化,比如畲族曾经仿瑶族文字创造出自己的文字,但终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推广,久之便失传。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很好地吸收和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不少地方外族文化现象严重,如莲都区老竹镇畲族自治镇,畲语长期受丽水方言的影响,而景宁畲族自治县的畲族长期受当地汉族方言影响,造成两地畲族人交流出现困难,而丽水畲族与广东的一些畲族则基本不能交通。第二是长期与汉族等民族杂居的结果。这一点影响非常显著,甚至是对畲民族文化生存构成严重威胁的一种因素。潮州的一支蓝姓畲族,由于长期与汉族生活在一起,汉化十分严重,以至于他们自己都认为自己是汉族,直到1981年,国务院经调查考证才恢复起为畲族,但此时他们已于汉族无差别。
而丽水地区的畲族文化集存工作也非常不乐观。以老竹畲族自治镇为例,该镇最大的畲族聚居区丽新乡畲族自治乡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山歌与祭祀两项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便已停止;60年代,民族文化鲜明的腰带退出历史舞台,织腰带的木机,或放入阁楼或因损坏而被当作柴火烧掉;70年代经过文革洗礼,服饰消失;80、90年代,畲族传统的住宅“寮”也慢慢被红砖、灰水泥的小楼所取代。现在一个上百户人家的畲族村寨中,年轻人已不会唱山歌、织腰带,有会的老人也大多因年事已高,力不从心。对于畲族文化——中华民族灿烂瑰宝的保护,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意识形态逐渐淡化。于是仅仅五十五年,这种文化便趋向消亡。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再也见不到那精美的腰带,听不到那悠扬的山歌“双条落”。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当我们进入一个挂有“畲族自治村”牌子的村子,却只能见到中国其他农村那普遍的景观。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再也见不到那精美的服饰、腰带,听不到那悠扬的山歌。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只能在博物馆里看着柜中失去鲜活色彩的畲族物品,听着讲解员那不厌其烦冰冷单调的讲解词。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畲族文化会像古蜀文化那样,最终消失在中华大地之上,那时畲族仅仅成为一个虚名,一个只出现在教科书中的历史名词。
民族的融会团结是必要的,但必须以一个民族的牺牲为代价吗?当我们在叹息一些中华文化正逐渐被西方文化不断浸染而丧失自己的固有特色时,不要忘记这样的情况也正在中华文化内部上演。我们担忧的是,若真到了只剩汉民族文化的那一天,中国文化也将毫无特色可言。那将是我们最大的心痛,中国最大的损失。就谨以此文追念已消逝的畲族文化并希冀引发人们的思考和行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