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霞浦县半月里村的故事:我和我的“畲族民间博物馆”

编辑::刘季 杨建华    来源:    时间:2017-11-14 15:08:23    点击量:

【家园】福建霞浦县半月里村的故事:我和我的“畲族民间博物馆”

来源:东南广播公司作者:刘季 杨建华2016-01-06 查看数:0




半月里村

在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溪南镇,有一个被称为“闽东畲族第一村”的半月里村。整个村子地形呈半个月亮状,村里的房子都盖在这“半个月亮”里面,故有此名。村里,畲家人雷其松花20多年的时间,建起了“畲族民间博物馆”。今天, 一起会会雷其松,看看这个独特的博物馆。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龙溪宫

2014年3月,这个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纯畲族村落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后,村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陌生面孔出现在乡间小路上。他们扛着各种“长枪短炮”,一路提问、一路拍照,从“龙溪宫”到“举人府”再到“一门五秀才”雷位进的故居,此外,还有一个必到的采访景点就是“半月里35号”。

雷其松的畲族民间博物馆

“半月里35号”,其实是一家独特的博物馆——畲族民间博物馆。博物馆的主人名叫雷其松。这位中等身材、浓眉剑鼻、皮肤黝黑的畲家汉子,今年四十多岁,但他却花了二十年时间,一人个执着地办起了这座远近闻名的民族博物馆。

畲族民间博物馆藏品:石磨和蓑衣

雷其松的畲族民间博物馆面积不算大,800平方米的建筑空间里,分为五层,前面三层,后面两层。

刚一踏进博物馆大门,雷其松就指着对面墙上挂着的一件大号蓑衣向记者介绍起来: “我这个蓑衣有特色,下面还有一条围裙,很多蓑衣是没有的。这个是磨,这个是畲族花斗笠,这个是凤冠,新娘拜堂戴的,上面是‘双龙戏珠’,‘鱼虾百将’,戴出去可以辟邪......”

藏品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这座看似平常的民间博物馆里,竟然一共收集了1600多件跟畲族文化相关的藏品。大到畲族三宝:龙头杖、祖图、族谱,小到畲族医书、田契、明清宋代的瓷器、木雕、凤冠头饰.....每一件都代表着畲族文化的一个符号。

畲族龙头祖杖

雷其松:“这个是龙杖,代表我们整个畲族权力、威望的象征。”

记者:“是镇馆之宝?这件是怎么收集来的?”

雷其松:“那时候他家有当过族长。文革时,听说有这个龙杖,有人就要拿去烧掉,他就把龙杖藏起来了。后来他听说我在整理畲族文化,就告诉我这事儿,把这个龙杖提供给我这个博物馆。”

记者:“他有告诉您,这龙杖大概有多久的历史?”

雷其松:“三百六十几年了。”

记者:“当时知道这个消息,很高兴吧?”

雷其松:“是,高兴得不得了,都跳起来了。因为,这是目前我们唯一保留的畲族龙杖。”

藏品

雷其松告诉我们,他自小就跟着爷爷四处行医,早早学会了畲族医药技术。17岁那年,雷其松开始行医卖药,并在镇上开了一间青草药店。一次偶然所见,让他与畲族文化的保护传承结下不解之缘。

雷其松说:“我从小跟爷爷到外乡行医。有一次回来的时候,看到很多外乡的人到我隔壁家收集桌子呀,包括医书都收集走。我一看这个太可惜了,这是我们祖上留下来的历史跟文化。那时候我就开始动心了,能不能把这些收集起来。我就默默地每家每户去宣传,慢慢地,我就尽量地把整个村各家祖上留下来的东西都收集起来了。”

畲族凤冠头饰

半月里村与福建、浙江许多知名的畲村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这里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小说歌”的发源地。

雷其松是村里小有名气的畲族歌手,每年都会受邀去参加各畲族聚居地举办的传统“歌会节”。同时,雷其松又是“畲族婚俗”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平日里也经常受邀外出担任畲族婚礼的主持人。

雷其松说,在这些以歌会友、出外主持婚庆的时间里,各地畲族文物留存信息依然是他最为关注的,遇到畲族文物,他都会尽力收集,包括一整幢的畲族古民居。

雷其松讲了一个故事:“有畲族同胞在电视上看到说我收集畲族文物,就问我:‘你有没有收集畲族古民居?’我就过去一看,那房子很大,但里面雕刻什么的都保留很好。我就买了下来。为北,村里乡亲甚至有骂我是傻子的:‘你这房子在八十公里外的外乡呀,你怎么搬回来啊?再说,能不能拆回来都还是一个问题。’我就整个霞浦县去询查,还真让我找到了一个七十几岁的老人,他以前盖大房子的。我就请为这位老师傅每块东西都编上号,再拆下来,然后运回来,整整在这里组装了一年才成。”

瓷器

2002年,雷其松“毛遂自荐”担任村文化协管员。除了平日里办书屋,他开始向村民们宣传文物保护的意义和知识,并且也更加专注地去寻访各类古老的畲族文物。

原本可以凭借祖传医术衣食无忧,却偏偏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来收集、购买畲族文物,甚至还要四处借钱,村里很多人都认为他“傻得很”,一看见他就会躲得远远的。

雷其松:“我这里有一个福禄寿喜金线绣的,旁边是八仙。收集这个我花了几万块。这在二十几年前,可真是不容易呀。我跑了好几趟,四处借钱,才筹够把它给买下收起。我的亲朋好友甚至看到我都怕,有钱也不借给我。叔叔辈也不理解我,都劝我去行医,做文物收集没有任何意义。”

记者: “那你怎么来说这个事情?”

雷其松: “我跟我叔叔辈说,我们畲族文化如果没有人去加以收集和整理,那后人就不知道我们自己民族文化里还有这么珍贵的内容。”

记者: “这些年,您建这个博物馆大概投了多少钱?”

雷其松: “一百零六万吧,都是我到处去借来的。”

记者: “博物馆是免费开放的? ”

雷其松: “免费的。”

记者: “这么多年,一百多万做别的事情应该会有很多收益呀。”

雷其松: “没办法的。我妻子整天跟我讲,她嫁过来20年了,连一张象样的床都没有。我说没事儿,既然我们花了这么多精力进去了,我们把所有我们畲族文物,都整理下来。”

水车

默默想,坚持做。这才有了博物馆里1600多件代表畲族文化的藏品。而对于雷其松来说,抢救这些畲族老物件还并不是最困难的,半月里村古旧老屋的保护才是真正的难题。

雷其松说:“那时候古民居要拆掉去建新房子,我跟叔叔伯伯说,这个房子不能拆。因为一门出了五秀才,留下这么多东西。他就责问说拆不拆跟我有什么关系?我就说,你拆了这个古民居,也就是把我们的文化历史给拆了。最后,我把我份下的三亩田拿出来让他们去建,这才保留这几栋古民居下来。”

小说歌歌本

记者:“现在你的叔叔见到你怎么说?”

雷其松:“一个叔叔来我这儿,整天跟我交流,他说他的房子还好有我,不然就保留不下来。”

记者: “您应该也很高兴吧?”

雷其松: “没错,你讲对了。再苦再累,我心里是美的,非常舒服。”

记者: “目前还在收集? ”

雷其松: “还在收集。我还有六百多件东西没有展示出来。因为没地方摆,又怕老鼠吃了,虫子蛀,怕坏掉。接下来,我想把我们畲医药文化做起来。然后还想办一个非遗展示馆,把我们这个村十多项非遗项目都搬去表演,包括小说歌,畲族婚俗。舞蹈,舞术,手剪,畲族药膳...... ”

雷其松接受东南广播公司记者刘季采访

从2008年“畲族民间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至今,雷其松已经接待了数以万计的参观者。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畲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雷其松感慨地说:“看到村来这么多人参观,看到今天的半月里,我心里十分高兴。还有很多研究文化的博士、专家都有来我这边,研究我们畲族文化。我花这20年时间,很值得!”

如今,雷其松的生活已经从过去的上午行医卖药、下午探访保护文物,逐渐转变为全天收集整理文物,并为来往游客做义务讲解。

(东南广播公司记者刘季 杨光 文/图 编辑:闻达)


标签:畲族网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