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9年英国伦敦画报刊登的福州地区畲族妇女头饰

编辑:网络    来源:网络    时间:2018-03-29 14:20:02    点击量:


A:1899年英国伦敦画报刊登的福州地区畲族妇女头饰
B:这是罗源结婚的头饰。
C:@麻健敏 请问图片是您翻拍的吗?
D:@麻健敏 很珍贵!已珍藏!谢谢麻老师!
A:The Illustrated London News,1899年3月18日,第382页。
C:这张图片很早就有在网络上出现,当是找不到出处。现在找到源头了,太好了
B:福州畲族还保留着这样的头饰。这是结婚的凤凰鬏。
C:中国福州四十米高山上的女性头饰。@麻健敏 非常感谢资料分享!我也一直在找这个图片的出处。之前是在英国作家伊莎贝拉的书上看到,但似乎并不是她拍摄的。那本书记录的是1898年她在中国的游记,比这份报纸还稍早一点。
D:通过英文版找到照片出处解释的注释,说是福州的部族。
最早是通过网络搜索说是一位外国医生拍摄的,但原文并没有说明是医生拍的,这很奇怪,感觉网络文章的作者通过别的途径了解了更多情况。
D:@陈栩闽江学院畲族服饰 照片标题用miles英里,换算过来64360米,这很奇怪,不可能有这么高的山,要么是笔误,要么是指距离福州市区64公里?但用了above,感觉是朝上的方位,不知道那时语言习惯有没有可能往北方也用往上来形容。
B:罗源到福州78公里。那时没有公路,只是山路。那就不止了。可能是连江小仓或福州北峰。但是那个头饰是结婚用的,平时没用。而那服装是平常劳动装,不是婚礼装。
C:注释说福州人叫她的部落“dog-faced”(狗面的),原本应该是什么词呢
@小草 有些文献显示清末畲族平时就是戴头冠的,但是否是这个头饰样式不是很明确;这个服装领襟处也有花边,是否可能作为婚礼装也有待明确,因为福州连罗式畲婚礼服在近代出现很明显的花边变宽变华美鲜艳的过程,所以就难以断定清末时是否其实是比较简洁的
@魔法少女杰西卡 这个或许可以参考中文版的注释
C:注释说头饰是庆典盛会戴的,主要是布,他穿的那是麻布,而且是旧麻布。磨损了。
D:“狗脸“是对英文的翻译,还是确实当时福州人用的词?
C福州人肯定不会有这种词汇形容畲族,也可能是外国人翻译过来。词汇比较敏感。
对,好奇原本的词是什么。也许不一定是带贬义的,和风俗有关也可能
D:@魔法少女杰西卡 我昨天去了兰溪,问起此事,我同学说他们小时候常为这事和汉族同学打架。不过现在他们对盘瓠文化还是接受的
C:@蓝法勤 他们现在还有意思是“狗脸”的骂人的词汇吗?
D:我不清楚,没有经历过,A:这种头饰,福州民间称之为"狗头冠"。@魔法少女杰西卡 
D:对,清代皇清职贡图里提到妇戴冠状如狗头短衣布带,所以dog face可能是一种意译翻译。@麻健敏 麻教授,我的专著福建畲族服饰文化研究与应用里面引用到您的文章。
F:在西方人的用词中“dog-head”“dog-faced”很常见,包括克立鹄、庄严龄等都用过,但现在如何翻译,选用什么词来对应,还要仔细斟酌,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矛盾吧孟令法:
在西方人的用词中“dog-head”“dog-faced”很常见,包括克立鹄、庄严龄等都用过,但现在如何翻译,选用什么词来对应,还要仔细斟酌,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矛盾吧
陈栩:
是的,太好了有学者讨论这个问题
孟令法:
我正在翻译这方面的东西,不过西方人对畲族的描述并不多,只有十几篇文章,但表述基本一致
孟令法:
清末民国时,这种称呼为什么会反映在西人的文章中,是否是受周边客家、福佬人影响,还是来自历史典籍,还是他们自己的看法,或者还有其他因素,都值得思考
孟令法:
我认为畲汉矛盾不是自古就有的文化矛盾,而是出于利益争夺而来的
我:

我:
畲汉的除了利益矛盾应该有文化冲突,这点弱势族群更能体会,
孟令法:
文化冲突是由利益导致的
孟令法:
这个是根本的
孟令法:
其实,很多当代汉族并不了解盘瓠神话究竟是什么,更没见过祖图,他们只是随大流,让他们具体解释下他们说的那个词,几乎没人能解释出来
我:
文化隔阂造成的
麻健敏:
同意各位高见!
孟令法:
隔阂随处都有,只不过,在某些有点文化的人眼中,这种因利益争夺而导致的矛盾,就会被放大
孟令法:
傲慢与偏见随之而来,进而放大到整个地区,甚至是跨区域的
孟令法:
其实,现在的城市化也给我们很多这方面的思考,乡下人进了城,城里人怎么看乡下人的呢
孟令法:
再比如,广州的非洲人、广州的外地中国人及广州的广府人
孟令法:
很多现实生活中的现象都可以为我们了解过去提供帮助
 


标签:畲族网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