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经济开发区的建设与畬族的城镇化进程

编辑:拈花微笑    来源:畲族门户网    时间:2017-11-11 14:42:27    点击量:

赵明龙


    内容提要  本文记述福建省福安畬族经济开发区的创建与畬族的城镇化进程。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福安畬族开发区创建背景、建设成就,展示福安畬族经济开发区创建的历程;第二部分,论述开发区已成为畬族的经济文化中心,奠定了畬族的城镇化根基,推动了畬族传统经济向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畬族聚居区域由传统村落向新村、城镇化变迁,加速了畬族人口城镇化进程,促进畬族文化从乡村走向城市;第三部分,针对南方民族地区城镇化特点,从城镇发展模式、建设重点、人口聚集、产业发展、建设资金五方面进行理论探讨。

    主题词   福安  畬族  经济开发区   畬族城镇化进程



    怀着向往、探索和学习的心情,笔者于2006年2月27日至3月6日,到福建省福安市就畬族经济开发区建设与畬族城镇化进程作了调查研究。畬族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重要成员,主要居住在我国东南部闽、浙、赣、粤皖五省的山区,是一个杂散居的兄弟民族,其中以福建和浙江两省的人口最多。中国畬族人口福建最多,福建畬族人口宁德最多,宁德畬族人口福安最多,选择福安畬族进行研究具有典型意义。在短短的时间里,笔者先后访问了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福建省民族研究所、福安市畬族经济开发区、福安市民族与宗教局、福安市统计局、市志办公室、坂中畬族乡等有关领导和专家,到穆云乡溪塔畬族村考察,与畬族同胞交谈,还有幸与正在出席福安市人大、政协会议的畬族14名代表(委员)进行座谈,并体验了畬族山歌晚会。通过调查访问,笔者目睹耳闻畬族经济开发区创建后畬族的城镇化进程。从城镇化进程来观察,福安畬族经济开发区与福安市实际上是一个整体,因此,本文合二为一进行综合论述。


福安畬族经济开发区创建的历程


畲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南方少数民族。史籍《资治通鉴》、《宋史》、《元史》中有着很多有关畬族的记载。20世纪20年代起,国内学者开始关注畬族问题,1927年《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集刊》上发表了《福建畬民考略》一文,这是最早研究福建省畬族的专题文章。、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包括畬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畬民”和“拳民”的族称。“畬”(She),意为刀耕火种。解放后,改称为“畬族”

畬族自称“山哈”。“哈”畬语意为“客”,“山哈”,即指居住在山里的客户。但这个名称史书里没有记载。唐代,居住在福建的畬族使用畬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99%的畬族操接近于汉语客家方言的语言,但在语音上与客家话稍有差别,有少数语句跟客家语完全不同。畬族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长期以来,畲、汉两族劳动人民生产、生活在一起,披荆斩棘,开发山区,创建美丽富饶的家园,从而形成了患难与共、休戚相关的不可分割的民族关系。


     一、福安是畬族小聚居区人口最多的地方

    福安是我国县级区划中畬族人口最多的地方。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畬族人口数为709592人,主要散居于我国东南部闽、浙、赣、粤、皖五省100多个县内部分山区。其中76.94%分布在福建、浙江两省。福建有畬族人口37.5万人,占全国畬族总人口的52.89%,主要分布在宁德、建阳、莆田等地区的宁德、福安、福鼎、霞浦、古田、寿宁、周宁、柘荣、南平、顺昌、建阳、建瓯、邵武、光泽、永泰、仙游、莆田以及罗源、连江、漳平等县;浙江畬族人口为170993人,24.97%,主要分布在温州、丽水、金华三个地区的十多个县内;江西畬族为77650人,占全国畬族总人口的10.94%,主要分布在铅山、贵溪、兴国、吉安、永丰、姿溪、武宁等县;广东畬族约6万人,约占全国畬族总人口的8.46%,主要分布在潮安、海丰、增城、丰顺、博罗、惠东等县;安微宁国县有畬族人口约2000人,约占全国畬族总人口的0.28%。如按地级市为单位,福建省畬族人口最多为宁德市,有畬族17万人,占畬族总人口的24%。浙江省畬族最多为温州市,畬族人口为8万,占全国畬族总人口的11.28%;次为丽水市,畬族人口7.31万,占全国畬族总人口的10.31%。江西省畬族人口最多的为赣州市,达52698人,占全国畬族总人口的7.43%。如按县一级为单位,畬族人口最多是福安市。2005年,福安畬族总人口约6.6万人[1],占全市总人口的10.75%;分别约占全国畬族人口的8.50%、福建省畬族人口的16.50%、宁德市畬族人口的35.30%,是福建畬族小聚居人口最多的地方,比全国唯一的畬族自治县──浙江景宁畬族自治县的畬族1.8万人还多4.8万人。因而历来有“全国畬族福建最多,福建畬族宁德最多,宁德畬族福安最多”之说。


二、福安畬族开发区的创建

畲族经济开发区地处福安市西部的穆水溪畔,是个山青水秀、物产丰富的地方。开发区有由中山、低山、高丘、低丘、山间盘地组合而成。平均海拔600米以上。由于山高谷深,区内河水密布,河流落差较大,水力资源丰富。区内以红壤为主,土层深厚,多开辟山垄水田种植水稻。区内多丘陵,适宜发展茶叶、水果和林木,是福安重要的茶区、林区和水果基地。境内有穆水溪自北向东贯穿。穆阳为全市24个山间盘地之一,宛如一块小平原,面积9.5平方公里,为创建畬族开发区奠定了地理基础,畬族经济开发区就座落在这里。

畬族经济开发区包括穆阳镇和穆云畬族乡、康厝畲族乡,面积16.8平方公里,现有总人口8.1万,其中畲族人口2.8万,占总人口的34.56%,占全市畬族总人口42.42%,人口密布4821人/平方公里,是畬族人口最密集的地方。

福安畬族经济开发区的畬族人口比较集中,是福安畬族聚集的地区。共同的居住地域、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山地经济生活,促使畬族民族意识增强和觉醒,自建国以来,他们多次要求建立畬族自治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均因各种原因未获批准。然而,却为畬族经济开发区的创建奠定了政治基础。

这里是闽东革命老区和贫困山区。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革命战争年代,穆阳地区43个畲族村,村村都是老区,畬族为革命做出了很大牺牲,共有畲族烈士233人,涌现了一大批革命领导人。但这里地处偏远,经济落后,是福建的贫困区。1978年,福安市坂中、穆阳和康厝3个畬族聚集乡,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4元、33元和37元,比全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低20%以上。到1990年,坂中、穆云和康厝3个畬族乡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分别为522元、516元和567元,分别比福安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51元低129元、135元和84元。①穆阳地区不仅经济贫困,文化教育也十分落后。1988年,以福安市赛江流域的赛岐、甘棠、下白石、湾坞、溪柄这四镇一乡率先建立赛岐经济开发区,规划建成闽东经济文化中心,作为福安市新兴的中心城市。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30年内人口增至30万。赛岐经济开发区建立后,凭借着沿海、沿江、沿路的区位优势,实行了优惠政策,开发建设如火如荼,突飞猛进,尤如一匹骏马越跑越快,把穆阳畬族地区远远抛在后面。落后思变,贫穷思富。为了缩小穆阳地区与全市特别是与本市沿海地区的差距,穆阳地区畲汉群众要求设县自治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国家有关部委和福建省领导多次亲临考察调研,深为同情。由此促成了畬族经济开发区的诞生。

1993年1月,原宁德地委、行署批准设立了穆阳民族经济开发区,作为福安市派出的科级机构。1998年9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原穆阳民族经济开发区升格为省级开发区,并更名为“福安畲族经济开发区”,辖区范围增加到20个村和居委会,包括穆阳全镇2个村6个居委会、穆云畲族乡4个村和康厝畲族乡8个村,涵盖了穆阳盆地的所有村街。福安畲族经济开发区的诞生,是我国民族政策在新时代的产物,开创了运用民族经济开发区为载体来解决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问题的先河。实践证明,这一民族工作的创新,缩小了畬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差距,促使了畬族发展繁荣,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畬族地区的稳定。福安畬族经济开发区的创立,还有利于探索南方山地少数民族城镇化的新路子,为加快南方少数民族城镇化进程树立样板。畬族经济开发区的建立,也为南方山地少数民族探索一条经济发展的路子,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开发建设提供新鲜经验。畬族经济开发区是福建省级少数民族开发区,也是全国已建立的9个民族经济开发区之一,属国家民委改革开放联系点。


三、畬族经济开发区主要成就

畬族经济开发区成立于1993年,13年来,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开发区管委会靠租用厂房办公、租用民房住宿、借调干部使用,克服种种困难和压力,按照“规划入手、基础先行、政策引路、打响畲族牌”的工作思路,依靠各部门的支持,先后争取到位资金数千万元,用于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区域环境建设、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示范和农田水利建设等工作,取得一定成就。

     (一)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新进展

    1.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穆阳盘地是穆阳镇和穆云乡的所在地,也是福安畬族的重要圩场。但多年来由于缺乏投入,穆阳街道没有一条水泥路,只有一条窄小、坑洼不平的街道2.4公里,路灯20盏,大桥1座,街道脏、乱、差。从穆阳镇街道通往畬族村庄只有羊肠小道的山路,交通不便。开发区建立后,把基础设施当作大事来抓,筹资建设了路网,新建和硬化新区主干道、次干道、江滨路和少数民族村村道共8条,累计长度达7000米;修建江滨路1.2公里。引资建设畲族民俗村、汽车客运站、供油中心、综合农贸市场等工程。并按照新、绿、亮、洁、美要求建设新区大小环岛、灯饰夜景和绿化设施,取得了新突破。建成并投入使用3.5万伏高压输变电线路和变电设施,建成了占地3400平方米的穆阳街心绿化广场,安装了穆阳街道路灯数百盏,使街区绿树成荫,灯火辉煌,面貌焕然一新。与此同时,实施省道下浦线改造建设项目,改造过境的省道赛歧至穆阳25公里,计划投入7000多万元,开发区争取资金投入了1050万元,使穆阳地区硬环境建设上了档次。建成日产5000吨自来水厂,开通8500门程控电话、移动通讯和互联网,使开发区面貌一新。

    2.农业、防洪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区的穆阳溪,流域面积为1389平方公里,河道长46公里,年平均流量为53立方米/秒,但河溪落差较大,引水灌溉较难,因而旱地较多。据统计,开发区一镇两乡共有耕地面积48759亩,其中旱涝保收面积为28923亩,占耕地面积的57.47%;旱地19836亩,占耕地面积的40.68%。①为了改造旱地,增加旱涝保收面积,开发区筹资投入100多万元,实施了万亩旱片改造工程项目。主要是修建东山、虎头等处拦河坝,新建和修复虎头、南洋、红坪等处引水渠,新增和恢复了有效灌溉面积近500亩,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修建了穆阳溪7.5公里防洪堤,提高了防止水患的水平。

   (二)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

昔日的穆阳盘地几乎没有工业,民国年间,穆阳盘地有茶行12间,有几家手工式的雨伞厂、面条厂。建国后,建立了两家国有电站企业。开发区建立后,通过招商引资,目前已有东航钢铁、恒辉铜业、聚鑫钢铁、恒昌工贸、厚丰金属等10多家工业企业相继落户开发区,形成以水电和矿产开发为支柱,冶金铸造、竹木加工、电机电器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格局,开发区共有各类工业企业242家,对发展畬族经济,带动就业和增加税收起了重要作用。其中东航铸钢厂、东福金属制品厂、福辉冶金制品厂、恒昌工贸有限公司均已建成投产,年产值2亿多元。开发区一镇两乡工业总产值逐年增加,2000年为6.2亿元,占开发区工农业总产值7.73亿元的80.21%;2001年为6.7亿元,占开发区工农业总产值8.38亿元的79.95%;2002年为7亿元,占开发区工农业总产值8.8亿元的79.55%;②2005年约为10.5亿元,约占开发区工农业总产值的81%。

(三)扶贫开发取得新的成效

由于历史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诸多原因所致,畲族人民绝大多数均聚居在偏僻、边远的穷山沟或高山之中,以畲寨、单座楼(厝)为村落,居住极为分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产条件差,主要收入以小农式的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经济发展步伐缓慢玴。开发区建立之前,这里的畬族农民人均年纯收入比汉族低1000-1500元,畲族子女的就学率要比汉族子女低2-5个百分点,中青年劳力的文化程度绝大多数均是小学,文盲率占中青年人数的15-20%,畲族90%以上的农户无彩电、冰箱等大宗电器,居住条件甚差,多数农户居住在以土木结构的房屋里,新建砖木、砖混结构房屋仅占5-10%。与当地汉族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开发区建立后,管委会全面落实民族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为主线,先后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畬区人民发展多种经营,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扶贫成效显著。

1.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开发区成立扶贫领导小组,积极开展“知民情、解民心、帮民富”的扶贫活动。一是组织干部下村驻村,挂钩帮扶贫困村、贫困户办实事。投入资金9.6万元,捐赠物资折款1万元,帮扶对象30户。为贫困村制定扶贫致富计划,发展“短平快”项目,包括养猪、养山羊、种植水果、药材加工等。二是落实“五户联保”小额贷款项目,贷款资金10万多元,给100户帮扶对象发展中长期农业生产项目,包括种植台湾大青枣和穆阳红水蜜桃。

2.调整产业结构,实施高优农业战略。一是实施万亩水蜜桃生产基地项目。以20个村居(委会)为依托,建立成为水蜜桃生产基地项目,以每亩200斤稻谷补助鼓励畬民种植高优水果──穆阳水蜜桃,一定三年,仅此一项,每年无偿支付扶贫款20万元。在原有2600亩的基础上,再投入40万元建设水蜜桃育苗基地,每年可无偿提供种苗20万株,新发展水蜜桃6000多亩。二是在畬区红坪村建立高优农业示范区,投入15万元引进台湾大青枣、释迦果、美国黑李、杨桃、墨西哥的“米邦塔”食用仙人掌等优良水果进行试种,均获得成功。同时,开发区投入20万元在邮亭村建立大棚蔬菜生产基地,建立大棚60个,每亩补助200元,引导农民栽种100多亩台湾蔬菜和亚热带经济作物。仅此一项,农民年人均收入可增加100多元。

3.加快少数民族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几年来,开发区投入100多万元,改善少数民族行政村交通问题。其中无偿支持资金30万元,修建4米宽、2.5公里长的红坪、东山水泥路;投入15万元修建溪塔村防洪堤400米;投入20万元修建宽3.5米、长2200米的洋坪村路;投资15万元帮助建设东山水利工程,解决沿线600亩蔬菜基地灌溉用水;投资5万元帮助建设虎头村饮水工程等。

(四)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取得新发展

建国以来,福安重视畬族文化教育工作。在文化方面,1957年畬族乡就建立了公社文化站,60年代一度中断,80年代初期又逐步恢复,实现一乡一站。但因资金缺乏,文化站活动不正常,图书也较少,无法满足畬民的文化需求。开发区成立后,加强了开发区各乡村的文化工作,增加了经费,增添了许多图书,注入了新的文化内容。在改善文化硬件设施的同时,加强了畬族传统文化开发与保护,有组织地开展畬族传统歌会,成功举办了四届畲族歌会暨畬族民俗节,抢救、收集、整理了畲族文化,对畲族传统山歌、畲族祀巫舞、金斗洋畲家拳、畲族医药和婚礼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措施予以保护,弘扬了畬族传统文化。民族教育方面,2004年改制创办了“畲族开发区中心小学”,加强了各类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教育条件,提升了教育水平。目前,开发区内有3所中学,3个学区,14所完全小学,在校学生超过万人。卫生事业也有发展,有市民族医院,床位80多张,乡镇卫生院2所,民族民间医药也有新发展。

(五)项目前期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开发区建设实施规划先导,委托福建省城乡设计规划编制畬族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并经专家评审通过,上报福安市人民政府转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时,加紧畬族风情旅游规划编制工作,已通过专家论证鉴定,待省政府审批实施。总长8.42公里,投资额1.3亿元的开发区环区路项目前期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已得到福建省发改委立项。在开发区小城镇建设中,全面推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配套建设”,搞好配套建设,提高了开发区小城镇建设的综合开发水平。



经济开发区的建设推动了畬族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是国家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基于中国城市化的实情,在全会通过的《建议》中不使用“城市化”一词,而使用“城镇化”,标志着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的重心由城市向城镇扩展。城镇化,主要是指伴随着工业化和社会分工细化与协作深化而产生的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从国际经验看,城镇化水平超过30%之后进入快速增长期。我国城镇化水平从1990年的26.4%增长到2004年的42%,表明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畬族经济开发区的建设,促进了畬族经济文化中心的形成,孵化了畬族的城镇化。2004年福安市城镇化水平达26.13%,比开发区建立前的1992年的15.71%提高了10.42个百分点,虽然只相当于1990年全国城镇化的平均水平,但已进入了城镇化加速期阶段。


一、创建了畬族的经济文化中心,奠定了畬族的城镇化根基

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史证明,经济文化中心的形成与发展必然孵化出城镇化,城镇化的质量与水平又影响经济文化中心的发展速度和方向,彼此互为发展的支撑点和动力。畬族经济开发区作为畬族的经济文化中心,集经济社会文化的多功能、多单元为一体,集合着农业、工业、商贸、交通物流、水电燃气、邮电通讯、文教卫体等于一地,是当地畬族的经济文化活动的目的地和集散地,它对于奠定福安畬族城镇化的基础起到重大的决定性的作用。而穆阳小城镇的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功能体。一个个单元,组成了功能集群,正是这些功能体组成了城镇,形成城镇的活力,构成城镇化的实质。从创建福安畬族经济开发区,构建畬族经济文化中心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畬族经济文化中心对奠定畬族城镇化的重大影响。

(一)畬族经济文化中心的形成与发展

畬族经济文化中心的形成与发展并不是随意的,而是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对环境选择的反映。环境对畬族经济文化中心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里的环境一般指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畬族经济文化中心必然是在当地环境最优的地方形成和发育。隋唐以来,陆续迁徙到福安的畬族,逐步形成了几个主要聚集区,并发展成为大小不一、功能有异、合理分工的经济文化中心:

1.以韩阳镇为中心、包括韩阳镇、坂中和城阳乡在内的中部畬族聚集区。这一中心区域,地处交溪(古称长溪)中游富春溪畔的盆地小平原,由一镇两乡组成,现有79个畬族自然村,区域半径为7公里,经济特征以茶叶、水果、土特产品为主的传统农业,发展到以机电、电器为主的现代工业经济。古代交通依托富春溪水路交通为主,交溪可通赛江出海。现代以公路交通为主,有高速公路通达宁德、福州。便利的交通和聚集的人口,使该地自古至今形成商品集散地和集镇,并成为历代的政治中心(县治),区域经济和政治中心城镇在韩阳镇(现为福安市政府所在地),为福安目前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这一中心目前人口已超过12万人,其中畬族人口约占18%。

2.以穆阳镇为中心,包括穆阳镇和穆云、康厝两乡在内的西部畬族聚集区。该区域地处穆阳溪流域,区域中心穆阳镇座落在穆阳河畔的小平原,穆阳溪穿越其境,区域半径为约为6公里,散落着近百个畬族自然村。近代经济以传统水果、茶叶和山区土特产品为主,地方特色手工业为辅;现代以特色农业和水电、冶金、机电制造业为主。古代交通以穆阳溪水路为主,商路发展使穆阳盘地成为圩市,并逐步形成商品集散地,周边畬民经常将商品拿到此地交换,自然形成小集镇,从而使穆阳小镇脱胎而出,并形成畬族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历代乡、区、镇所在地)。该区域现有103个畬族自然村,为全市畬族自然村最多的地方,总人口8.1万人,畬族人口占36%,是全市畬族最聚集的地方,是仅次于韩阳-坂中-城阳社区畬族经济文化的中心的集镇。

3.以下白石-湾坞为中心的南部沿海畬族聚集区。这一聚集区,包括下白石和湾坞两个乡镇,两地位于交溪下游的白马港出海口的左右岸,隔河相望,区域半径为7~8公里。农业经济和海洋经济并举,带动贸易交通业发展。水路交通十分便利,是福安出海必经之路和出海口,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之形成了畬族地区的重要商品集散地,并形成了福安沿海畬族经济文化中心。现有畬族自然村94个,总人口75204人,畬族人口约占12%。

4.以社口镇为中心的北部河谷畬族聚集区。位于交溪上游河谷盆地,区域半径5公里,现有48个畬族自然村,总人口为2.5万人,畬族约占22%。盛产茶叶、油茶、莲子,为坦洋工夫名茶的原产地,闻名中外。古代商贸繁荣,以水路交通为主,是畬族经济中心之一。

考察上面几个畬族经济文化中心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我们看到这样一些特点:(1)畬族经济文化中心大多分布在沿江、沿海、沿路的商道上。这些商道,古代以水路为主,现代则以公路所取代,或公路、水路并举,扬长避短,优势互补。(2)畬族经济文化中心在商道上从寄生到形成,不是随意在沿江、沿海、沿路的每个地方形成,而是选择在由畬汉民众约定俗成,定期交换的商品集散地中产生,这些商品集散地通常是一个盆地或小平原,周边有众多的畬汉村庄和一定人口的生产与消费需求所支撑。(3)畬族经济文化中心的形成,往往也与政治中心相辅相成。一般地说,畬族的简单商品生产培育了畬族经济中心的形成,使商品集散地成为上升为圩镇,而圩镇的形成又被历代政权选择为政治中心(县治、区乡镇治所),而政治中心的设立,使城镇既是商贸中心,又是政治文化中心,从而进一步聚集城镇人口,加快城镇化的发展。韩阳镇、穆阳镇等畬族经济文化中心的形成与发展轨迹无不如此。

在城镇化建设中,福安市根据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原则,对几个畬族经济文化中心进行选择,认为以穆阳镇为中心的穆阳地区是福安畬族人口最聚集的地方,也是西部重要的集镇,自然资源丰富,公共设施也较齐全,开发潜力大,发展基础较好,水路、陆路交通方便,距离福安市区和赛岐高速公路交汇处分别为25公里和28公里,适合发展为福安三镇鼎立(福安市的韩阳镇、赛岐经济开发区的赛岐镇和畬族经济开发区的穆阳镇)的城镇化格局。因此,福安畬族经济开发区选择在穆阳镇,既顺应了城镇自主发展的规律,也遵循了有计划地培育发展城镇的原则。畬族经济开发区是所走的“原始交易中心-传统集市-历代政治和经济中心-经济开发区-现代小城镇”这样一条小城镇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是当地政府根据党的民族政策,顺应畬族人民的意愿和城镇发展规律,有选择地培育和重点发展,使之率先发展成为畬族聚居区域城镇化进程中的领头羊。

 (二)开发区加快了工业化进程,带动了畬族经济中心的形成

畬族经济中心的形成,也是城镇化发展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化农为工为商”,即由传统的以农业为主逐步转变为以现代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这个过程就是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结合的过程,这两个现代产业发展起来后,又带动了服务业发展,从而促进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首先,加快了工业化进程。工业化是指工业取代农业占据经济结构中主导地位的过程,也是多数人从事工业职业的社会化过程,还是工业本身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由知识工人代替一般技工、由产业知识化含量低转变为知识含量高、由传统的制造业发展为知识型的制造业的过程。畬族经济开发区建立后,管委会实行梯度推进战略,采取“开发一片、建成一片、受益一片、滚动发展”的办法,聚集政策效应,优化投资环境,重点突破工业集中区,积极招商引资,先后引进了一批工业企业和服务企业,初步形成了以水电、矿产开发、冶金铸造、竹木加工、电机电器为重点的产业格局,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使之成为畬族经济中心的重要增长点。一是工业逐步取代了农业,并占据经济的主导地位。2000年,畬族经济开发区一镇两乡工农业总产值7.37亿元,其中工业企业总产值5.75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7%,工业占了主导地位。到了2002年,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又上升到79.55%,比2000年提高了2.55个百分点。①近三年来,开发区的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仍在不断提高,每年以1~2个百分点增长。从福安全市来看,这种转变也很明显。以2004年为例,全市工农业总产值为105亿元,工业和农业产值比重分别为80%和20%,农业产值比重比1990年下降了17.37个百分点,工业产值比重提高了17.38个百分点;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66.85亿元,一、二、三产业比重为18.39:49.32:32.28,与1990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25.6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了21.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了4.59个百分点。②二是,从事工业的职工逐年增加。2004年,畬族经济开发区从事第二产业的职工2072人,比2000年的1743人增加了329人,增长18.89%。福安市1990年职工人数为3.4万人,1995年为3.7万人,同比增长8.82%,也在上升。但到了2004年,职工人数下降到3.1万人,比1990年减少0.3万人,这主要是国企改革后,部分企业减员的缘故。但从整个社会看,工业从业人员总数达4.5万元人(包括民营工业企业职工),比1990年的3.4万人增加1.1万人,增长32.35%。③此外,职工队伍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也比1990年大大提高,进一步适应新型工业的发展需要。其次,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开发区在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同时,加大了农业产业化建设力度,创建了万亩水蜜桃生产和加工基地,形成产业化经营,使畬族经济开发区的水蜜桃和“穆阳水蜜桃”系列果酒成为全国的品牌,提升了畬族经济中心的地位,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的进行,促进了畬族内部分工的细化,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形成了新型的生产关系,使畬族社会在城镇化进程中逐步进入了现代文明。

(三)形成了畬族文化中心,带动了畬族文化繁荣

畬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然而由于六、七十年代受到“文革”的冲击,80年代以来又受到西方文化、港台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强势渗透,使畬族传统文化面临西化、港台化和汉化,趋于濒危。如,原有畲族传统礼俗不断淡化、简化、弱化,畲族歌手老化严重,歌手青黄不接,民族瑰宝的畲歌将失传;畲村祠堂、宫观等畲族公共文化设施因年久失修,毁坏现象普遍存在;畲村文物被盗流失严重,古籍大量损坏、失传;畲族医药、武术、手工艺均面临失传;民族文化站只有个别地方正常开展活动,其余或因为人员编制被占,或经费不足无法正常运作。所有这些,影响了畬族文化发展。畬族经济开发区建立后,加强畬族文化建设,增加了投入,恢复了开发区乡村文化机构和设施,各文化站正常开展了工作;绝大部分畬村的祠堂、宫观得到了修复和保护。重视挖掘、保护和开发畬族民歌,培育了畬族青年歌手,创办了“福安畲歌联谊中心”,举办了一年一度的畲族“三月三”赛歌节,使趋于消失的畬族民歌得于传承,久违了的畲族歌声先是开发区的穆云畲族乡的溪塔、康厝畲族乡的红坪、凤洋恢复,后逐步移至福安坂中乡与县城交界处,现在相对固定在城关金源大酒店的地下广场,每晚人数多达四、五百人,畬族民歌从乡村走向了都市。挖掘畲族文化资源,组织整理畬族民歌、武术、医药、工艺美术、古籍等物质和非物质传统文化,抢救畲族文化。为全面弘扬畬族文化,打造畲族文化中心,开发区计划在畬族经济开发区建畲族文化大观园,并在福安县城建畬族歌会广场或畬族文化娱乐活动中心,前者完成了前期准备工作,后者正在规划中,这两个文化项目实施后,将更加丰富畬汉民族的文化生活。


二、推动了畬族传统经济向工业化发展


畬族经济开发区作为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载体,它的建立必将聚集了经济产业和非农人口,从而带动了城镇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

(一)开发区带动了经济产业化

1.水果生产经营产业化。水果是福安畬族的一大产业。传统的水果品种主要有李、柑桔、桃三种。80年代后,福安大力发展现代优质水果,品种增加到十多种。特别是开发区建立后,加大了水果业的发展力度,在开发区实施了万亩水蜜桃项目,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促进了全市水果生产的快速发展。2004年福安市水果面积达15.57万亩,产量达107293吨(其中,园林水果90310吨、果用瓜16983吨);产值17534万元(其中,园林水果产值16415万元),占全市种植业产值的17.19%;人均拥有水果148公斤,比1978年的1.4公斤增长105倍。与开发区建立前相比,全市水果面积由1990年的6.77万亩增加到2004年的15.57万亩,增长了8.8倍;产量由1990年的1.01万吨增长到2004年的9.06万吨,增长了7.97倍。从发展趋势看,开发区以及福安市水果业发展势头强劲,前景看好。

2004年福安市主要水果面积及产量

品种
 实有面积
 采摘面积
 产量(吨)
 
一、水果总面积
 155693
 120492
 90581
 
二、热带亚热带水果
 45106
 23968
 13252
 
三、面积在万亩以上水果
  
  
  
 

 44611
 41352
 27304
 
葡萄
 29304
 25653
 30038
 
龙眼
 25799
 11001
 5656
 

 13070
 10925
 7322
 
柑桔
 10989
 9034
 5532
 
枇杷
 10140
 6484
 2909
 
四、面积在四千亩以上水果
  
  
  
 
柿子
 9008
 6313
 5916
 
橄榄
 4766
 3678
 3190
 

资料来源:福安市统计局:《福安市统计年鉴(2005年)》第118-133页

福安水果生产的发展,得益于畬族开发区的正确决策和大力扶持。以发展穆阳水蜜桃为例,开发区做了几件工作:一是做好规划,建立基地。开发区成立之初,就积极做好水果发展规划,并对畬族群众给予补助款,帮助他们发展水果生产。针对穆阳的水蜜桃以果大、味美香甜的特点,开发区实施万亩水蜜桃项目,建立了苗圃基地和生产基地,使水果生产形成规模,向集约化方向发展,打造畬族水果品牌,初步取得成功。据调查,目前开发区水蜜桃已发展到1万多亩,约40万株,产量1750吨,果品产值1750万元。二是开发区为水果项目村提供科技服务。水果生产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开发区经常请专家为果农进行技术培训。如为了打造穆阳水蜜桃品牌,2004年6月4日,开发区通过福安市农业局邀请了福建省水蜜桃生产专家到开发区进行了水蜜桃标准化生产培训,并到果园开展了现场修剪指导和讲解,提高了果农的种果技术水平,促进穆阳地区水蜜桃健康发展。三是加强产业化经营。穆阳水蜜桃以其美味成为闽东“果中之王”,在闽东首个获得国家农业部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证书,年产量3000多吨。但由于难以保鲜和运输,除了卖鲜果外,很大一部分都被白白浪费。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开发区引进了福建丰达酒业有限公司,采用生物酶技术,于2004年底成功酿造出“穆阳水蜜桃”系列果酒,并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打入上海、福州等地大市场,系列果酒还获得“2005年中国(上海)国际酒饮博览会”金奖。丰达酒业的创办,一头连着果农,一头连着市场,“链”起和带动了一个产业的发展。2005年仅此一项,当地果农就增加收入1000多万元。①

2.茶叶生产经营产业化。茶业是福安的传统产业。福安产茶制茶可追溯到唐、宋代。明清时期,福安茶业生产已具规模,并有大批菜叶经福州、广州运销国外,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之一。建国后,1974年,福安被确定为全国一百个年产茶叶2500吨的茶叶生产商品基地县。1990年,全市茶园面积达11.41万亩,产量3457吨,创产值1003万元,茶叶生产进入福建省的先进行列。②开发区是福安的茶叶主产地,著名的茶叶优良品种“福安大白茶”原产地就在开发区的穆云乡。开发区创建后,把传统茶业作为开发区一项大产业来开发,在工业园区内引进茶叶加工企业,培育茶业龙头企业,积极发展茶叶基地,促进了福安市茶业健康发展。仅2002年,穆云乡就新建无公害茶园7000多亩。2004年,福安市茶园面积达165863亩,可采面积为170425亩,产量12685吨,产值14536万元,占全市种植业产值的14.25%。与开发区建立前相比,全市茶园面积由1990年11.4万亩增加到2004年的16.59万亩,增长45.42%;产量和产值也分别增长了2.67倍和 13.49倍。

福安市历年茶叶生产情况

年份
 茶园面积(亩)
 产量(吨)
 产值(万元)
 
合计
 可采面积
 
1950
 35500
 35500
 748
 98
 
    1956
 77898
 52818
 992
 138
 
1962
 68935
 31637
 405
 24
 
1965
 71949
 44301
 641
 151
 
1970
 60697
 43770
 1056
 252
 
1978
 88616
 58513
 1604
 420
 
1982
 10477
 74021
 2062
 609
 
1985
 98099
 78011
 2131
 618
 
1990
 114061
 88429
 3457
 1003
 
2000
 162270
 154720
 12827
 7708
 
2004
 165863
 160425
 12685
 14536
 

资料来源:(1)福安市地方编纂委员会:《福安市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12月,第408-409页.

      (2)《福安市统计年鉴(2000年)》、《福安市统计年鉴(2005年)》,内部出版,福安市统计局

福安市茶叶分布在全市所有的乡镇、444个村委会、2107个自然村,除了沿海8个村委会18个自然村外,其余乡村均产茶。而畬族山村大多是产茶的地方,茶叶已成为福安畬族农村和山区经济的一大产业,并从种植业中分离出来一大批农民专门从事茶叶生产和加工,促进民族内部社会分工,有力地推进福安城镇化发展。

3.电机电器产业的发展。近50年来,福安畬族开发建设最为引人注目的首当电机电器产业。从1958年10月诞生第一家电机厂──闽东电机厂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电机电器工业迅速发展。特别是20 世纪80年代开始,在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引导下,依托于闽东电机厂的技术、人力和市场等资源,福安一些民营企业开始生产鼓风机、电风扇、电动机等产品。80 年代后,福安市相继建立了赛歧经济开发区和畬族经济开发区,以园区为载体,制定了产业优惠政策,促进了福安电机电器产业发展壮大。特别是畬族经济开发区建立后,依托福安电机电器这一优势产业,有计划有组织地引进一些机电电器企业到畬族经济开发区落户,加快畬族经济开发区电机电器产业的形成,推动了福安电机电器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加快了畬族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我们可从下面的统计数据中领略到福安畬族电机电器产业的变迁情况。


福安电机电器产业2001~2005年产量   

产品品种
 企业数(个)
 产量(万台)
 
总数
 三千万元以上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电动机
 240
 20
 300
 350
 500
 650
 750
 
电泵
 400
 10
 1700
 2000
 2000
 2500
 2800
 
发电机
 30
 5
 120
 140
 210
 240
 255
 
汽油机组
 20
 5
 /
 40
 100
 120
 125
 
其他电器
 10
 /
 20
 20
 12
 40
 40
 
合计
 700
 40
 2140
 2550
 2822
 3550
 3970
 

 资料来源:http://www.maeic.com.cn/JdCitySenter/MoreJDCity.aspx 2006-5-6

   “九五”期间,福安电机电器工业产值平均年递增23%,出口平均年递增45%;“十五”以来,福安电机电器产值平均年递增21.8%,出口年均递增34%。2004年福安市电机电器产业实现产值58亿元,工业增加值18.6亿元,企业自营出口1.4亿美元,是福安工业的第一支柱产业。现有以民营企业为主、多种所有制结构、多层次并存的企业700多家,比开发区建立前1990年增加300家,其中年产值上亿元企业12家,3000万元以上企业40家,从业人员4万多人,比1990年增加2.2万人。产品主要有电动机、发电机、水泵、电热电器、电子保健医疗器械等门类,400多个品种;产品销往东南亚、非洲、中东、欧洲、美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各省市。据国家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统计,福安电机产品出口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福安已成为我国电机产量最大的县级城市,名副其实的电机电器城。


     福安电机电器产业2001~2005年产值     单位:亿元

产品品种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预计)
 
电动机
 6
 7
 10
 13
 16
 
电泵
 17
 20
 20
 25
 25
 
发电机
 6
 7
 10.5
 12
 15
 
汽油机组
 /
 2
 5
 6
 7
 
其他电器
 1
 1
 1.5
 2
 2
 
合计
 30
 37
 47
 58
 65
 

资料来源:http://www.maeic.com.cn/JdCitySenter/MoreJDCity.aspx 2006-5-6

福安电机电器工业是福建省机械工业最典型的产业集聚现象,其产值约占全省电机电器行业产值的20%。它生产的中小型电机约占全国同类产品产量的三分之一。同时,福安电机电器产业也是福建省机电产品出口的重要基地。其出口量约占全国中小型电机出口量的25%以上,即我国每出口4台电机就有1台是福安生产的。福安电机电器工业在当地国民经济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是福安经济的第一支柱产业和主要增长点。2005年电机电器工业产值65亿元,占该市工业总产值的65%,上交税收超过该市财政收入的25%。电机电器工业的发展解决了福安4万多市民的就业,带动了3万多户的脱贫致富,并成为民间资金积累的主要来源,促进了其它行业的发展,对推动福安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开发区变成了富有吸引力的畬族聚居区域

福安畬族除了沿海十几个自然村外,其余基本是山居民族,村落大多是依山傍水,交通不便,且比较分散。50多年来,福安先后三次对部分边远山区的畬族村落进行搬迁,即50-60年代老区畬村迁移与新村建设,80年代受自然灾害畬村迁移与新村建设,90年代的畬村“幸福工程”,从而使部分畬族传统村落逐步变成了现代畬族新村,并向城镇聚集。这三次迁移对促进畬族城镇化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随着开发区的建立,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加快,畬族同胞进城务工逐年增加,如今畬族村常驻人口约占三分之一,约有三分之二的少数民族人口涌入福安、穆阳等城镇,进城畬民居住十分困难。收入稍高的畬民一般在城区租房住,收入少的畬民大多在城郊搭盖“乌蓬”居住,这不仅影响农民向城镇转移,而且也影响市容市貌,还会造成环境染污和安全隐患。如居住在秦溪洋猛虎山下搭建的“乌蓬”的畬民,曾因火灾烧毁21户“乌蓬”,烧死2人。对此,福安市人民政府及畬族开发区管委会高度重视进城务工人员的居住问题,结合“造福工程”为进城务工畬汉人员建造新村,改善了畬族农民工居住条件,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坂中乡是福安市区的边缘,也是闽东电机电器工业区所在地,就业途径较广,进城劳务畬族群众较多。据坂中乡政府介绍,实施“造福工程”后,留安新村搬进了300户1260人,福阳新村迁入了60户260人,朝阳新村迁入了50户248人,共计410户1668人。在这些“城中村”、“城郊村”的迁入户成年人口中,大部分是到工业企业中务工,也有一些租用周边群众的土地从事效区型农业生产,迁入户的总体收入比在原居住地的农民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安居乐业。随着收入的提高,不少务工人员举家进城,附近的畬民也自主迁入新村,带动了城镇化发展。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目前进入福安城的有三类农民,第一类是自发搬迁,有800户3500人;第二类是临时搭建“乌蓬”,有660户3600人;第三类是进城租借房居住,有1000户4600人;临时短工2000人。为了进一步解决日益增多的进城畬民居住问题,福安市委办公会议研究决定在城区三办两乡范围内征地200亩再建“造福工程”新村,重点安置进城农民尤其是畲族人口,目前有关部门正在抓紧落实。这一举措将推进福安城镇化进程。

(三)开发区建设促进了畬族人口城镇化进程

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化的重要特征,是城镇化中最核心的指标。福安畬族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大大加快了畬族人口城镇化进程。

1.人口向现代产业聚集。

城市发展理论认为,城市发展的两个基本要素是产业和人口。在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是核心,没有二产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就无法进步。发达国家的就业人口在三大产业之间的流动规律一般是:先通过工业吸收农业人口,人口的集中使城市化率得到提高;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集中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之后,工业和农业劳动力再向第三产业流动。福安畬族人口向现代产业聚集的规律,大体与国外发达国家相同。先从畬族开发区一镇两乡来看,福安市统计资料显示,2000年,开发区劳动力总数为24112人,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为17148人,占总劳力的71.12%;从事工业和建筑业的1743人,占10.16%;从事服务业的劳力为5221人,占21.65%。2004年劳动力总数24598人,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为15346人,占总数的62.39%;从事工业和建筑业的2072人,占总数的8.42%;从事服务业的7180人,占总数29.19%。同比,从事一产的下降8.73个百分点,从事二产的下降1.74个百分点,从事三产的上升7.54个百分点。说明畬族地区劳动人口向现代产业聚集加快。我们再从全市来看,大体也与开发区相似。福安市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福安市乡村实际从业人员179926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118971人,占66.12%;从事第二产业28062人,占15.59%;从事第三产业32893人,占18.28%。与2000年相比,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下降1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上升7.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3.8个百分点。很明显,农村人口先向以机电、电器产业集聚,激活了二产后,部分人口又向三产转移。目前,福安农村从事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的33.87%,与福安城镇化水平大体同步,说明城镇化发展是比较健康的。在第一产业中,也有相当数量的有技术、有管理水平的人口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移,如现代水果业、茶业、养殖业等,这部分人口约占实际就业劳力的一半左右,即五、六万人。

2.人口向经济中心转移.

人口聚集与经济中心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经济中心的形成需要一定的人口集聚,而人口的适度集聚也促进经济中心的壮大和发展。福安畬族地区城镇化发展过程,就是人口向经济中心转移的过程。从近10年来看,福安畬族人口逐步向经济中心转移。据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福安县总人口为477642人,其中市镇人口71652人,占总人口的15%;乡村人口405990人,占总人口的85%。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福安市总人口52558人,其中市镇人口为260004人,占总人口的49.47%;乡村人口265578人,占总人口的50.53%。当然,第四次人口普查的市镇人口有两种统计方法,方法一是以市区、建制镇普查登记的全部人口,即不仅包括户籍常住人口,还包括:(1)常住本县、市一年以上,户口在外县、市的人口;(2)人住本县、市不满一年,离开户口登记地一年以上人口;(3)人住本县、市户口待定人口;(4)原住本县、市,现在国外工作或学习,暂无户口人口。但不包括有常住地情况。按上述规定计算,福安市镇人口高达26万人,占总人口的49.47%。这个数字大大地夸大了福安的城镇化水平。但它至少说明福安的人口向中心城镇转移是无疑的。从目前看,人口向本区域经济中心福安市区转移较多,其次是向次经济中心的畬族经济开发区转移。据福安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聚集在福安市区的市镇人口7.5万人(不包括常住的非户籍人口约4万人),占市镇人口总数的46%。而畬族经济开发区的穆阳地区一镇两乡市镇人口为1.9万人,占人口总数的23%,比2000年的12%提高了11个百分点,说明人口向经济中心转移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速。

    3.向周边城市及发达地区分散.

城镇化的一个特征是人尽其流,人尽其才,并向周边城市及发达地区转移,这也是福安畬族人口转移的趋势和特点。建国以来,福安升学就业、当工人、干部等人口逐年增加,并向福安市区及周边城市和江浙、广东等发达地区分散。据福安市志资料显示,1951-1990年,福安市大专招生共4624人,年均116人;中专招生共4076人,年均102人。在被录取的大中专学生中,畬族学生约占10%。这些毕业生毕业后大多回到福安工作,平均每年约有100人,其中1989年有161人,以后逐年增加。1990年以来,随着国家招生政策的调整,扩大了大中专招生人数,福安市每年招收的大中专生约有1000人,其中畬族占12%左右。这部分人毕业后,约有一半在外省就业,大多在上海和江浙地区。当工人也是畬族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和发达地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资料显示,1981-1990年,福安市共招收工人17869人(其中全民所有制3167人),年均1985人。90年代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招收工人较少,而非公有制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招收工人大幅增加。1991年至2003年,全市城镇私营企业、个体从业人口和其他各种经济单位招收从业人员共31957人(其中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24931人,各种经济单位从业人员7026人),年均2282人,其中大多数是福安农村劳动人口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这些从业人员中约有11%为畬族人口。当兵也是福安畬族农村人口向城镇和发达地区转移的一个组成部分。据福安市志资料显示,1955-1990年,福安共征兵13166人,年均376人。1990年以后,每年征兵平均在350左右。这部分人中,有相当一部分复员、转业后,大多回到福安从事二三产业,只有少量回家农村。其中,军转干部每年约有四五十人回到本县工作。据统计,1949年至1990年,福安市先后接收军转干部307人,年均41人。向周边城市和发达地区转移人口最多的,当为外出劳务人员。据福安市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福安市农村向外转移的劳动力有80018人,分别占农村总人口和农村劳动年龄人口的17.74%和41.83%。其中约有一小半流向上海、江浙和广东等发达地区转移。在外出劳务人员中,约有15%为畬族人口。从目前发展来看,福安人口向周边城市和发达地区流动逐年增多。这一现象,显示了福安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4.开发区提升了福安畬族城镇化。开发区的建立,加快了福安工业化的进程,加大了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加快了产业集群发展,加快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农业向工业转移,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改善了城镇人口的生活条件居住环境。从城镇化水平看,建立开发区以来,福安市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2004年城镇化水平为26%,分别比1990年15.3%和2000年的18%,增加了10.7和8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还不包括外来人口和没有城镇户口的农村劳务人员,如果包括这些人口,福安的城镇化水平约为35%。从固定资产投资看,2004年,全市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为236000万元,比1990年的4490万元增加了231510万元,增长了51倍。这些投资约有80%是投向城镇的路、供水、燃气、环境治理、教育、卫生、居民住宅、公共交通等与城镇人口密切相关的设施建设。从经济发展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近10年来,福安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新增就业人员等指标年均增长高于10%。人均居住面积、人均道路面积、人均公共绿地、社会保障覆盖率、高中毛入学率等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畬族和南方各少数民族城镇化进程的理论思考


从畬族城镇化进程,结合南方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的概况,我们可以归纳出南方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一些特点。

一是城镇化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壮族,其首府城市南宁(包括市辖6个县和郊区农村)城镇化水平约为37.75%,华南瑶族聚集的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城市化水平为14%,侗族聚集区的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为7.08%,仫佬族聚集区的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为9.66%,毛南族聚集区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为10.84%,京族聚集区的广西东兴市为22.42%,布依族苗族聚集区的贵州黔西南州兴义市为33.00%,黎族聚集区的海南五指山市为46.72%,土家族和苗族聚集的湖南吉首市为45.07%,傣族聚集区的云南景洪市约为41%。目前,福安市城镇化水平为29.66%,畬族经济开发区的穆阳地区的城镇水平为23%。与上述少数民族地区相比,福安市和畬族开发区的城镇化水平处于中等水平,进入城镇化提速阶段。

二是城镇大部分在山区。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城市(镇),除了南宁、福安、东兴、景洪、大理等少数城市地势比较平坦之外,其余的建制市(镇)大多分布在山区。如广西12个自治县,均分布在山区。福建、浙江和江西的畬族,粤西壮族、瑶族,海南黎族,湖南、湖北的土家族,湘黔桂边界的侗族,贵州布依族、苗族、水族,云南诸多少数民族的自治州、市、地区、县、民族乡的所在地的市镇,大多也分布在山区。福安市地处在富春溪畔一个盆地,地势较平坦,有山有河,但四周也是山地,发展十分有限。而几个畬族聚集区的穆阳、下白石、湾坞、社口等,虽然地处沿江、沿海,但只有小块平地,基本上还是山区集镇。

三是小城镇多,大城市少。由于少数民族城镇大多分布在山区,平地不多,城镇建设扩张用地比较困难,加上地处偏远山区,没有优势产业,从而难以产生集聚效应,因而制约了城镇的发展。从福安看,最大的城镇为福安市,市区户籍人口为73872人,加上外来就业人口4928人,共78800人,是一个不足10万人口的小城市,人口密布为4735人/平方公里。而畬族经济开发区的穆阳地区人口密布为1645人/平方公里。其他畬族聚集区的集镇,城镇人口也只有几千人,不足万人。前面提到过的南方诸少数民族聚集的城镇,绝大多数人口规模在几千人到几万人。人口在10-20万人左右的城市为数不多,只有吉首、凯里、都匀、河池、百色、兴义、文山、景洪、大理等少数城市。城市规模较大,人口超过100万人以上的,也只有壮族经济文化中心的南宁市、柳州市等几个城市。

上述特点表明,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发展不平衡。这向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南方山区少数民族城镇化进程的途径、规律是什么,如何加快山区民族地区城镇化?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下面我们结合南方民族地区面上的情况,就畬族地区城镇化问题进行一些理论探讨。


一、发展模式问题

福安畬族城镇化发展道路是走一市多镇(一个福安市,加上几个较大集镇),还是走一乡(镇)一城的发展模式,或是走大中小城镇发展模式?笔者认为,福安畬族城镇化发展思路应该因地制宜,走具有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福安地域辽阔,主要有汉族、畬族和回族等民族,自然条件不同,人文条件各异,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市场发育程度有一定差距,城镇化的基础各异,因而不可能有一种固定的发展模式,而只能因地制宜地走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民族特色的南方民族地区的城镇化道路。如坂中乡、城阳乡畬族聚集区,地处福安市区边缘,受福安机电电器产业辐射和转移,适宜实施以工业化为基础的城镇化道路。畬族经济开发区的穆阳地区一镇两乡,是福安畬族人口最多的地方,有优势农业产业,也有工业和商贸业,还有民族旅游业,适宜采用工农商贸旅业为基础、以工业为重点的综合型城镇化道路。下白石、湾坞畬族聚集区,地处沿海、沿江,既有渔业捕捞,也有山地农业和港口经济及商贸业等,适宜农业、服务业并举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而闽东赛经济开发区,虽然少数民族不多,但也有十几个畬族自然村,算是民族地区,它的发展模式早有定位,就是以港口、工业为主的闽东中心城市,应走港口经济和工业加工为主的外向型服务业、工业化并举的城镇化道路。

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如何选择各民族自己的城镇化道路,建立各民族自己的经济文化中心?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理论问题。纵观南方民族地区集镇,有的自治县的县城人口中少数民族比例很少,与作为一个自治县主体民族的身份不相称,使人感到不是主体民族的县城。如广西的隆林各族自治县、大化瑶族自治县、都安瑶族自治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等县城,主体民族人口较少。因此,当地的县城,并不是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的城镇,而是其他民族的城镇。对于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应选择两种方案建立少数民族集镇,一是在主体民族聚集地,选择一个有一定规模的集镇建立少数民族城镇。如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可在苗族、彝族、仡佬聚集地的德峨乡建立少数民族城镇,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可在毛南族聚集地下南乡建立毛南族集镇,东兴市可在京族三岛建立一个小城镇,使主体民族拥有自己的城镇,这样的城镇化才符合少数民族的愿望。二是在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有计划地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主体民族迁移到县城来,增加县城主体民族人口比例,这也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方式可采用水库移民、扶贫移民、工业化移民等。如都安、大化、巴马瑶族自治县均可选择这种模式。总之,南方民族地区各地应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积极推进分工合理、各有侧重、民族特色鲜明城镇体系的形成。


二、发展重点问题

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普遍存在这种情况:一个区域内的各个城镇建设,各自为政,全面开花,不分主次。这样的发展模式会分散资源和资金,影响城镇化的速度。因此需要科学规划,合理分工,突出重点,保持特色。以福安市为例,目前可优先发展三极,第一极是以包括城南、城北、阳头三个街道办事处和坂中、城阳乡畬族聚集区在内的作为经济文化中心的福安市区;第二极是以赛岐为中心,包括部分沿海畬族村在内的闽东赛岐经济开发区;第三极是以穆阳为中心的畬族经济开发区。在这三极中,基础设施条件最好的是福安市,又是畬族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是全国的著名机电城,应重点发展。但该市区目前人口较密集,城区面积仅15.6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将近超过5000人/平方公里,城建可用土地不多,发展潜力有限,应选择外向发展。而畬族经济开发区的穆阳,恰好在福安的西部,只隔一座山,那里是全市畬族人口最聚集的地方,可建成现代工业、现代农业、旅游服务业等综合型城镇,只要在福安市南面的高速公路出口处打通约3公里的廉岭城市隧道,修建一条通达穆阳的高速公路,畬族经济开发区与福安老城区的交通距离将大大缩短,并连成一体,构成东西两轴驱动,从而将福安市区部分机电产业逐步转移到畬族经济开发区,带动畬族开发区工业化和城镇化,实现东西互动,若干年两地将形成一体,发展成为一座中等城市。另一极是赛岐经济开发区,发展条件也较好,主要是区位优势,濒临世界天然良港三都澳,地处福州、温州两个沿海城市中间地带,同三高速公路福宁段和拟建的温州至福州铁路均从开发区经过,有条件建成沿海、沿江中心城市,也应重点发展。而其他的集镇,虽然也有不少畬族人口,但因条件和资金所限,目前还不宜过早地建成较大规模的集镇。从福安到南方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建设,也应该突出重点,不应遍地开花。


三、人口聚集问题

福安畬族城镇化面临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人口聚集问题。没有一定规模的人口不能成为城镇,也没有活力。按世界银行发展报告的观点,城市只有达到15万人的规模时,聚集效应才会出现。从福安市区来看,目前还不到10万人口,聚集效应刚刚起步。赛岐经济开发区城镇人口也才接近3万人,畬族经济开发区城镇人口仅2万人,聚集效应还谈不上。这三个地方都面临这样一个问题,靠什么来聚集人口?在考察中,我们发现畬族地区主要靠产业来聚集人口,这些产业有工业、服务业,也有现代农业。根据保守的估算,目前在福安城区约有4万多人从业机电、电器产业,约有1万人从事服务业,还有近千人从事城郊现代农业,如规模养殖业和蔬菜生产、时令水果生产等。这些人大多是进城的农村劳务人员。在畬族经济开发区,目前吸引农村人口进城的产业分别是:工业企业、建筑业共有2072人,批发与零售业468人,住宿与餐饮业413人,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从业人员313人,其他从业人员2094人。可见,吸纳人口数量依次为其他行业、工业和建筑业、商业等。先看其他从业人员这一类,这部分人中,有1527人是外出合同工或临时工,多分布在小的工业企业和服务业,排第一位。吸纳农村人口第二位的,是工业和建筑业的从业人员,其中工业985人,建筑业1087人,这也是吸引农村人口的较大的两个行业。第三位是批发与零售业和住宅与餐饮业,两项相加有881人,也是吸纳农村人口较多的行业之一。其他行业如教科文卫体等,因需要较高的文化程度,因而吸纳农村人口不多,仅300多人。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看到,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城镇聚集人口必须有产业支撑,而这种产业必须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产业越大,聚集人口就越多。在城镇化发展阶段,一般是第二产业吸收农村人口较多,次为科技含量不高的服务业,即传统的服务业,如商业等。

人口聚集还需要解决农村人口进城居住问题和入户问题。产业吸纳农村人口进城后,需要给这些农村人口提供住所和户口。在福安也面临这个问题。开始,不少人包括畬族劳务人员,进入福安城,没有居住地方,部分人就在城郊搭建工棚式建筑作住宅,这种违章建筑,既影响市容市貌,也不卫生,还存在安全隐患。对此,福安市坚持以人为本思想,统筹安排划出土地建设“造福工程”,使进城务工人员有居住的地方,并为他们解决进城户口问题。从发展来看,畬族经济开发区将面临这个问题,随着开发区的建设逐步进入高潮,农村人口向福安市区和畬族经济开发区转移将会增加。因此,政府应继续继续抓好“造福工程”,消化目前已进城的几万劳务人员,使他们居有住所。还可应结合畬族经济开发区建设,划出一定土地,统一规划,连片开发,让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带资进城建房和投资创业。为了加快畬族城镇化进程,在政策方面,应允许畬族农民以承包地作抵押贷款,鼓励农民到城区开发建设,购置房产物业,并在入户、就业、子女上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利。


三、产业发展问题

城镇化进程需要产业集群和工业化,而工业化发展又需要产业集群和城镇化来支撑,三者互为因果。福安畬族经济开发区虽然在城镇化进程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产业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如何加快产业发展?笔者认为,应根据市场、资源和产业基础,选择适合畬族开发区的产业集群。一是大力发展工业,这是开发区发展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在发展水电工业、冶金工业的同时,应积极引导福安城区部分机电、电器产业进入开发区,并培育成为优势产业集群。二是发展现代农业,以穆阳水蜜桃产业化为龙头,大力发展优质水果、无公害茶叶,树立畬族品牌,并实施产业化经营。三是打造畬族旅游文化产业,创建畬族文化大观园,大力发展畬族旅游业,培育畬族旅游精品,使畬族旅游业走向世界。而当这些产业形成集群后,畬族经济开发区将会成为畬族城镇化的助推器。

目前,南方民族地区一些城镇规模小,甚至连一条像样的街道都没有,很多地方的城镇仅仅是一个小的政治中心(区域内的党政机关所在地),产业单一,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很少。因而,很难聚集农村人口进城。为此,政府在制订产业政策时,应向能充分发掘和发挥当地自然、经济、区位、地理、人文、资源优势的城镇倾斜,促使这些城镇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主导产业。当前应注重扶持以下产业集群:一是农业型。主要是围绕农业为产前产中产后进行系列服务,形成农产品的农工贸和产供销集散地的城镇。如桂北瑶族、桂西壮族和滇南壮族、苗族、哈尼族、彝族聚居的市县,可以蔗糖、亚热带水果、速生树种、香料等为重点,建设特色农业集散城镇。二是工矿型。以资源型加工业为特色,以形成拳头产品为品牌,发展成为富有活力的工业城镇。如壮区以铝工业为依托的广西平果、德保、靖西县,以锰业为依托产业的大新县,以锡业为依托的南丹县,可分别建成南方有色金属工业城镇;红水流域的大化、巴马、隆林、兴义、罗甸、望漠、天峨等壮、布依、瑶族城镇可依托水电建成电城。哈尼族、彝族聚居个旧等城镇可依托当地资源建成锡城,藏族聚居的迪庆州可依托铜矿建成铜城等等。三是商贸型。有自己特色商品资源的城镇或边境口岸城镇,可通过完善市场设施,拓宽交易范围,以贸兴市。如中越、中老、中缅边境的京族、壮族、瑶族、哈尼族、傣族等聚居区的东兴市、凭祥市、龙州县、靖西县、河口县、勐腊县、勐海县、瑞丽市等边境城镇,可以依托边境口岸,建设成为边境商贸旅游城市。四是旅游型。有丰富的自然或人文旅游资源的,通过开发,形成休闲、度假、观光、购物的旅游型城镇。如云南傣族的西双版纳、白族的大理州、纳西族的丽江,布依族的黄果树、壮族的大新德天瀑布、金秀瑶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等,可依托当地旅游资源建设产业集群,以旅游促进城镇化发展。


五、建设资金问题

据国内城镇建设的实践,要建设一座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供五到十万人生活的城镇,所需金额在3亿元以上。而这样的巨资,对于财政入不敷出,民间资金不多,引进外资较难的畬族经济开发区和南方其他民族地区城镇来说,是一大难事。如何解决建设资金问题?笔者认为,小城镇建设的投入问题应有新的思路,应跳出传统的单纯依靠政府财政投入进行城镇建设的旧模式,构建多元化的小城镇建设投融资新机制。这种新机制至少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模式:

一是政府投入启动模式。福安虽是南方民族地区中条件稍微好的市,但财力也十分有限,一年的财政收入才1.8亿左右,基本上还是吃饭财政,不可能对畬族经济开展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太多的资金。因此,在开发区建设的起步阶段,光靠市场的自发力量,或者光靠畬族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是很难启动小城镇建设的。尤其是作为小城镇建设主体工程的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回报低(这些设施均为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回收慢,如果全部依靠市场力量来进行建设的话,对于福安畬族地区的单一市场主体(如一个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单一的农户)来说,是无力从事的。因此,畬族经济开发区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上级政府的先期投入。

二是企业投入主体模式。福安畬族经济开发区的小城镇建设,投资主体主要是企业,而不应是政府,投资方式主要是商业性的,而不应是行政性的。如城镇的各类基础设施,包括各种商业批发零售市场、供水、供电、道路、排污等,都主要应由企业来筹资建设,建成后可出租、可出售,也可自己经营以收回投资,实行“谁投资、谁所有、推受益”,真正把市场机制引入到城镇建设中来,形成开放的多元化投资机制,而政府资金则集中用于确实无法实施商业化投资和经营的纯公共设施项目。但在开发区建设初期,因部分基础设施项目还处于无回报、无收益的情况下,上级政府和当地政府应启动补助机制,每年给企业一定的补助,以减少企业亏损,当企业逐步盈利生存后,再“断奶”。

三是土地资本投入模式。除了政府投入启动资金外,通过市场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一个行之有效的重要方式就是盘活城乡存量土地资源,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兴商,滚动发展。如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凤仪镇,通过出让、拍卖土地等方式,获得资金1200多万元用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基础设施的完善进一步把土地资源盘活,从而实现了小城镇建设的良性循环。云南省文山壮族自治州90%以上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是通过开发增值筹集的。福安畬族开发区可以借鉴云南的经验,走土地资本投入模式。四是民间资本投入模式。在福安市各地,有不少闲置的民间资本,政府可以以特殊的政策吸引个人投资,启动民间资本。如对于供水、供电等有收益的基础设施项目,可引导当地畬族居民入股投入,等收益后分红。对一些专业市场,还可以以有偿集资的方式,吸引民间资本,解决各类市场建设的资金,市场建成后,把摊位使用权作为集资的补偿。

 

参考文献:

    [1]雷弯山:《畬族风情》,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

[2]《福安畬族志》编纂委员会:《福安畬族志》,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

[3]福安市地方编纂委员会:《福安市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12月

[4]中国社会科学民族研究所:《福安市畬族卷》,民族出版社,1999年9月



--------------------------------------------------------------------------------

[1] 按畬族人口年增长率1.2%推算。

① 《福安畬族志》编纂委员会:《福安畬族志》,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84、187页

① 福安市统计局:《福安统计年鉴(2000年),第30-31页》

② 福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安市年鉴(2003)》,内部出版,第60-61页

① 福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安市年鉴(2003)》, 2004年6月内部出版,第59-60页

②福安市统计局:《福安市统计年鉴(2005年)》,内部铅印,2005年5月,第16-17页

③参考福安市统计局:《福安市统计年鉴(2000年)》、《福安市统计年鉴(2005年)》有关内容整理

①郑志、刘益:《果酒“链”起一个产业 --福安水蜜桃深度开发鼓了农民钱袋》,《福建日报》,2006年2月5日

②福安市地方编纂委员会:《福安市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12月,第406页.
来自:赵明龙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805049763

2006年6月24日


标签:畲族网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