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霄山脉深处:渐行渐远的畲家风情

编辑:《株洲社科网》    来源:    时间:2017-11-08 09:21:48    点击量:
罗霄山脉深处:渐行渐远的畲家风情
来源:《株洲社科网》 2012/3/29 16:16:58浏览:

【核心阅读】

畲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闽、浙、赣、粤、皖、湘六省的山区。据统计,我省畲民仅有3000余人,除了数百畲民生活在郴州汝城外,其余的皆分布在我市炎陵县十都、中村、龙渣、策源等乡镇的崇山峻岭之中,炎陵畲族现有668户,2556人,几乎都为蓝姓 (也有极少数雷姓)。

我市畲民的现今状况如何?他们是否还保留着狩猎造纸、捕鱼放排的原始农耕文化?月朗星稀之夜,畲族姑娘和小伙子是否还会去山洞对歌定情?应全国政协 《百年畲族》编委会之邀,在市政协文史委主任周祥新带领下,7月末,我们一行来到散落在罗霄山脉中的畲家村落……

【历史长焦】

一个依然崇拜图腾的民族

“畲”字有 “垦田而居者”之意。 “畲”字作为族称,始于宋代,畲族自称 “山哈”,畲语意为 山客”。195612月畲族作为单一民族被确认。

畲族住房多为茅草房和木结构瓦房,一般都有厅堂和左右厢房。盖房往往是先立柱、上梁、盖瓦,然后再筑墙和整修室内。

畲族妇女多穿大襟小袖衫,衣领袖口和右襟多镶花边。花边为宽纹的是中青年妇女的服装;老年妇女穿窄纹花边的衣服、短裤,裤角镶有锯齿形花纹,束黑色绑腿。畲族妇女的“凤凰装”别具风格,在衣裳、围裙上刺绣着各种彩色花边,多为大红、桃红夹着黄色的花纹,镶绣的金丝银线象征着凤凰颈、腰和美丽的羽毛,金色腰带象征着凤凰尾巴,周身叮当作响的银器象征凤凰的鸣叫。全套 “凤凰装”一般作为畲族女子的嫁衣。

二月二 “会亲节”是畲族传统节日之一。由于族支繁衍,子孙散于各地,省亲路远,探亲无期,便约定在每年春耕前的农历二月二为“会亲节”,迄今已有200多年历史。节日到来时,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入夜,约为信号的信炮凌空而起,一队队提灯游村的人便会穿行于各畲村,山谷里礼炮齐鸣、烟花怒放。

每年农历三月三是畲族的传统节日,各家照例要蒸乌米饭,用来聚餐、赠友、祭祀祖先。其做法是把野生植物乌树叶捣碎煮汁,然后捞出,在汁中放入糯米,做出的米饭颜色乌黑,数日不馊,用猪油炒热,香软可口。

祖图,又称 “盘瓠图”,是畲族信仰的主要标志之一。畲族把有关始祖盘瓠的传说画在布上,制成约40幅连环画式的图像,代代相传,称为 “祖图”。畲族民间还有 “高皇歌”的传统,记述盘瓠王不平凡的经历,歌颂其英勇杀敌、繁衍子孙的丰功伟绩。畲族每年定期举行隆重的祭祀,族人共聚祠堂、悬挂祖图,是早期原始社会中图腾崇拜的残迹。

【现场直击】

走进湖南畲族第一村

728,我们来到我省惟一的畲族村——炎陵县十都镇洋歧畲族村。

洋歧地处罗霄山脉的井冈山腹地,村落沿着海拔1484的八面山而建,有沔水流经其中,身居井冈山五大哨所之首的黄洋界犹如刺破青天的利剑,巍然矗立在村东头。

青山、秀水、古树、山寨、流云、飞瀑……我们恍若走进一幅绝美的山水画中。

来到洋歧畲族村坳下组,映入眼帘的是有着132年历史的畲族老屋蓝家祠堂,在默默诉说着这里的古老。

畲族人素以勤劳出名,只要有一点空地,都栽上了茶树或菜苗。炎陵政协文史委主任谢人斌介绍说,勤劳是畲族人的好传统,人们从早忙到晚,总是闲不住。聚众打牌、荒芜农田的现象在这里绝少见到。

当地畲语需翻译

与祠堂比邻而居的蓝立诚是一位91岁高龄的畲族老人,在畲族山村学校当了近40年教书匠。而他年已62岁的儿子蓝中灵,也曾在石都乡小河村完小任教数十年,前几年才退休,有趣的是,孙女蓝海燕也曾在十都镇青石岗小学任教多年,堪称一个典型的畲族教师世家。

洋歧村畲族人几乎全为蓝姓,且基本都说当地语言,有的畲族人将自己的语言称之为畲语,认为它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对此颇有研究的炎陵政协文史委副主任叶瑞祥认为,炎陵畲民讲的话是炎陵畲族与客家话混合而成的一种当地畲语,外来的人很难听懂。事实也正是如此,在与畲民交谈中,我们发现根本无法与畲族人沟通,他们听不懂普通话,我们也听不懂他们的语言。幸亏蓝海燕懂汉语,经她协助,我们才完成了采访。

自称始祖乃神农第十一世孙

《炎陵县蓝姓畲族志》记载: “福建蓝姓居民从明代末叶起就开始了大迁徙。其中有部分迁到江西和湖南的山区居住。”这些畲民成了炎陵畲族的祖先。

 但关于炎陵畲族的来源,历来说法不一。有人主张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长沙的 “武陵蛮” (又称 “五溪蛮”),此说比较盛行。而全国其它各地畲族则都以广东潮州凤凰山为其民族发祥地,传说他们的始祖盘瓠就葬在那里,并认为畲族妇女的头饰扮成凤凰形式,就是为了纪念他们的始祖。

 有意思的是,采访中,一位叫蓝生光的老人却坚持认为,他们祖先昌奇公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并声称这种说法得到了畲族蓝氏的认同。在畲族蓝氏旧谱中, 确有如下记载: “蓝氏始祖昌奇公,是神农氏第十世孙帝榆罔之子,也就是神农氏第十一世孙也。”族谱虽印证了这种说法,不过目前尚无权威认可。

【生存解读】

狩猎遗风在 放排成旧事

在蓝立诚老人家的院墙上,我们见到了一张蒙在墙上的新鲜狐狸皮,这是蓝海燕父亲蓝中灵用索套捉住的。蓝海燕说,罗霄山脉里仍有野猪、狐狸、山牛、麂子、野兔等出没,但现在禁用枪支,猎户们便用陷阱、索套等工具捕获猎物。

除了种田狩猎,当地畲民从前还曾在从罗霄山脉流淌下来的万洋河里放排。蓝生光老人曾是当地有名的 “排头”。忆及往事,蓝生光老人十分得意地说,从解放初自己就开始放排了。那时,他带着放排的兄弟们,全身脱得精光,仅在腰间系一块布遮住下体,意气风发地喊着号子,撑起一眼望不到尾的木排队伍,顺着万洋河飞流直下……先漂到茶陵水,再漂到醴陵渌江,而后进入株洲湘江,顺流直下可以一直漂到洞庭湖,最后进入长江。蓝生光说那时他们快则7天,慢则要半个月左右才能到达长沙。

 如今,由于植被破坏,导致水源枯竭,沔水及万洋河水量减少甚至断流,当年放排的壮观场面不复存在!

古老造纸技艺无人继承

炎陵畲族有造纸的传统,这门古老技艺也曾是蓝生光老人的谋生手段。

“这种造纸法太原始了,一张纸出来,要过72道工序。”蓝生光说。

老人说,造纸的主要原料是竹子。选取当年新竹,劈成一寸来宽的竹片,绑成捆。淹浸时,在一个四方池中铺满一层竹片,均匀撒上带牡蛎壳的石灰,然后一层层叠铺。淹浸30多天后,用清水将石灰水洗尽,再把竹片放入清水浸泡直至腐烂,再让牛踩。接下来,就是“舀纸”,将烂透的竹片糊放入槽内,加入水,再加入树叶汁。树叶汁要用山上一种特殊灌木的叶子放在开水中滚沸而成,这样熬出来的汁带粘质,是成纸的一个重要环节。然后把从筛网上舀下来的纸一张张地叠起来,然后压干水分,再将纸一张张撕开,刷干后挂起来晾干或直接烤干。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蓝生光将纸搁到竹排上带到株洲、长沙一带卖,当时商人用其来包烟丝。 “现在各种纸张多了起来,价钱也便宜,就连畲族人如厕也不喜欢用这种草纸了,人们买它用来作丧葬用纸,每年七夕烧纸钱祭祖宗时,销量才会多些。”

 这门古老的手艺,年轻人兴趣不大。“年轻人认为这挣不了钱,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身体已不行了。”蓝生光有些黯然。

【文化习俗】

喝茶必须喝两碗 民间禁忌依然多

畲族有着自己独特的风俗。

客人到门,先要敬茶,一般要喝两道。有一种说法:“喝一碗茶是无情茶。”还有说法:“一碗苦,两碗补。”客人只要接过主人的茶,就必须喝第二碗。若来者是女客,主人还要摆上瓜子、花生等零食。

以前畲族妇女有头佩“三把刀”的习俗。“三把刀”实际上是三支外形似刀,两面有锋、长五六寸的金属管。畲族妇女把“三把刀”插在发髻之中,危急时可用来抵抗野兽,现在较少看见了。

畲族文化虽已渐渐被汉文化同化,但在炎陵的畲族仍有不少禁忌。蓝海燕说,蓝姓的畲族姑娘小伙,解放前从不与本民族的同姓通婚,像她们三姐妹就全都嫁给了外姓汉人。蓝海燕说,早先婚姻禁忌还有如女孩18岁禁出阁,男孩20岁禁娶亲;新娘出嫁忌回头张望,迎娶途中忌遇孕妇;婚日公婆忌见媳妇,婚后回娘家忌住单日;正月初一,忌挑粪、忌抬轿、吹喇叭、忌见乞丐;忌食狗肉等。

    对歌定下终身事 “调新郎”难倒新郎官

畲族的婚俗比较奇特,有谚语云:“不会盘歌莫娶亲。”对唱山歌,是畲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主要方式,从男女定情到婚礼过程都离不开唱歌。年轻男女善于借助情歌试探对方,有时是小伙主动,更多的是姑娘先声夺人。每逢农历四月的“分龙节”、九月九等日子,畲族青年就会欢聚在一起对歌寻觅知音。洋歧畲族村畲族的姑娘小伙初次见面,就在月朗星稀的夜晚去黄洋界那个幽深的山洞里对歌定情……蓝海燕与她的丈夫就是在那个山洞里对歌后一定终身的!

有趣的是,蓝海燕出嫁时,丈夫竟是由她的兄弟们迎接进她家门的。而当她家宴请丈夫就餐时,餐桌上不陈一物,须待丈夫一一指名歌之,如:要筷子则唱《筷歌》,要酒则唱《酒歌》,司厨也要以歌相和,其物应声而出,席毕丈夫还需把餐桌上的东西一件件唱回去,这就叫做“调新郎”。蓝海燕说,因为难度较高,有不少新郎官出洋相。

【经典点击】

“畲族三人龙”曾为邓小平表演

畲族有舞三人龙的习俗, “畲族三人龙”已被列入我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说到畲族三人龙的传承人,就不能不提到炎陵县十都镇晓东村49岁的李洪辉。

李洪辉5岁起就跟祖父李源林学耍龙舞狮、摆灯等,是最活跃的 “舞龙高手”,他能将八仙桌架在4只鸡蛋上,然后在八仙桌上完成各种表演套路。

1994年春天,李洪辉的 “畲族三人龙”,为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表演;1995年,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昆明举行,李洪辉的畲族三人龙获舞龙一等奖;1997年,李洪辉等人又在湖南电视台 《聚艺堂》和 《快乐大本营》展示了技艺。畲族三人龙另一传人蓝周平的表演,还被央视体育频道搬上 《早安中国》栏目片头上。

《高皇歌》倾倒日本观众

畲族文学艺术十分丰富。山歌是畲族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多以畲语歌唱的形式表达。所以畲族文学基本上是民间口头文学,流传下来的山歌约有千余篇、四五万行。在长篇叙事诗歌中,最著名的就是 《高皇歌》。

《高皇歌》又称 《盘古歌》、 《龙皇歌》、 《盘瓠王歌》,是一首长达三四百句的七言史诗。它以神话的形式,叙述了畲族始祖盘瓠立下奇功,以及不畏艰难繁衍出盘、蓝、雷、钟四姓子孙的传说。反映了畲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和图腾崇拜。

1994912,在日本大阪,畲族歌王蓝陈启以畲族独特的风格,一字不漏地唱出了原汁原味的 《高皇歌》,倾倒了现场的所有日本观众。

【记者手记】

正在消失的畲族瑰宝

采访中,我们发现与其它地区的畲族一样,由于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许多畲族传统文化已无迹可寻。我们走了不少村庄,看不到多少习俗上的差别,连旧时房屋也与客家民居相同,只有老年畲族人交流时还用畲语。“凤凰装”是畲族最具特色的服装,现在已很难看到。蓝海燕告诉我们,也许是传统的“凤凰装”不方便穿戴,所以很少有畲族人穿了。

 最令人遗憾的年青一代畲族人对本民族文化知之甚少。

在新开村新开组蓝有玉家,我们与正在长沙理工学院读书的蓝娟交谈,问起有关畲族的文化习俗时,身着汉族服装、坐在电脑前的蓝娟一脸茫然……

曾是“畲族三人龙”传承人的蓝立诚、蓝生光等,已是耄耋老人。而曾接受我们采访的李洪辉,日前竟从房顶跌下去世……

抢救畲族传统文化,迫在眉睫!


标签:畲族网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