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武术旅游文化的开发与保护
编辑:拈花微笑 来源:畲族门户网 时间:2017-09-29 10:38:34 点击量:
畲族武术源于各项生产实践以及军事活动,不仅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而且融会神秘的民族民间传说,武术内容丰富多彩,例如畲族拳、打尺寸、盘柴糙、蓝技拳等畲族武术,具有鲜明的宗教性、地域性、季节性、竞技性、健身性、娱乐性等特点,练拳习武之风经过千百年流行、传承已形成独具一格的畲族民间传统武术,是畲族传统的一项体育项目,更是我国华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旅游文化开发价值,是广大畲乡待开发的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开发好畲族武术对发扬畲族传统文化,以及发展广大畲乡的经济与社会有重要的意义。
畲族武术概述
畲族起源于东夷,散居于河南、洛阳一带。后来由于古代战乱和反动统治阶级的压迫,被迫南迁到闽、粤、赣三省交界一带山区,畲族现有60万余人,主要居住在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以及福建、江西、广东、安徽等省的部分山区,多数与汉族杂居。畲族的传统文化极为丰富。有著名的史诗《高皇歌》,主要叙述本民族起源和迁徙经过;有畲族文化中的明珠“畲歌”;更有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的“三月三”节日,其主要活动是去野外“踏青”,吃乌米饭,以缅怀祖先,亦称“乌饭节”。而最引人关注的是畲族的医药学和畲族武术。畲族武术更是在吸取南少林精华的基础上融会而成,具有步稳势烈,发力短、猛、狠,攻守严谨,进攻多用指法、掌法等特点。畲族武术主要是畲族拳,畲族拳俗称“畲家拳”或“酋拳”,它有两个地方作为代表,一在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八井村,一在福建省宁德福安市金斗洋村。
在拳乡罗源县八井村,有一半以上的人会拳术。上自古稀老人,下至学龄儿童,不论男女都有练拳习武的爱好,当地人称练武为“打拳头”。传说明成化年间,广东迁来的雷安和、雷安居兄弟擅长武术,父于相承,沿变成俗。八井拳攻防套路完整,特点鲜明,有半龙虎、虎装、五虎、七星、十八罗汉等动作,每个动作有攻有防、攻防结合、节奏分明、步伐稳健、短促实用。八井畲拳套路如“虎装”、“五虎”、“七星”、“十八罗汉”都是在南少林武术的基础上作迸一步的加工、丰富和提高。
而在福安县金斗洋,畲拳有“二战”、“四门”、“大七步”等十几个拳术套路。“二战”是畲拳的基础套路,又称“入门拳”。它练马步、练架、练力,简单易学。“四门”是设定遇敌,左闪右躲,声东击西,前用拳击.向后用肘击,这是种成十字形的四向攻击套路。此外,还有一些轻易不露的散技和绝招,例如:“鲤鱼上滩”,即用食指和中指由下而上挥击对方双眼;“仙人举月”是用屈指击喉,随即迅速锁喉。畲拳以一力、二硬、三快的“三绝”著称。畲拳重视练“铁沙掌”,方法独特:砍伐一节竹筒,凿一孔,放入一条毒蛇,待毒蛇霉烂后,习武者把手伸入筒内,蛇毒使手奇痒难忍,即略张开五指,用手掌反复猛插米糠、大米、沙。较之罗源八井,福安金斗洋畲族武术的内容和风格更接近泉州南少林。
畲族武术还有以下几种,一是“打尺寸”,将他方射来的箭等物打回去,相传畲族首领蓝奉高率领畲族群众奋抗外来侵略,后来寡不敌众被迫退到韩江南岸。敌在江北万箭齐发,妄图渡江。为保南岸,蓝奉高急中生智,挺身而出选用断寸把来箭一一挡住奋力击向江北敌营。群众争相效仿,拿起棍棒,将来箭挡住,向北击回,终于阻击了敌人的进攻,因此至今流传。二是明嘉靖年间广东大埔畲汉起义军领袖蓝松三所创的“蓝技拳”,有四步、削竹、龙车水、云肩、中拳等套路。三是明末清初斜氏畲族兄弟钟元顺、钟元道所创的“洪拳”,洪拳十八般武艺各路齐全侧劲有力届马低势、马低根固,防手严密给人以凶猛的感觉。四是福建省福鼎的民间武术“盘柴糙”,又称“齐眉杖”点糙有两种:一种长一丈二尺,单人耍弄,称“中栏”;另一种长七尺,双人对打叫盘糙。盘糙的每个动作都有攻有拦、攻拦结合,攻时以击对方,拦时以防对方,保护自己步伐稳健有快、猛、活的特点。五是浙江景宁一代流传的“连环拳”,自称源于祖宗大相师的拳花、棍花等。拳花有四门拳、五步拳、七步拳、金于拳、拌于拳六个环节。棍花有四门棍、双头棍、交于柴、折花棍四个环节。六是“法山拳”,流行于浙江龙泉一些畲村的传统武术,相传起源于畲族居住地潮州凤凰山。
畲族武术历史悠久,是南少林武功中的一支流派,经过各朝各代的武术队宗师的传承、发扬,再与其它的武术门派研习、交流,加上自我创新,形成畲族拳、打尺寸等富有特色的畲族传统武术,其朴实无华,招招讲究实用的特点,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广泛流传于畲族人聚居地。
畲族武术的功能
可以弘扬畲族优秀传统文化。畲族传统文化的许多在形式、方法上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价值,是畲族在特定的区域环境和社会生活中,经过长期实践发展积累和形成的。它与民族的心理、气质、经济、文化、道德和社会发展有关,也与畲族的生存环境、节日庆典、风土民俗结合一起。因此,畲族传统武术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表现为生产实用性,民族性,民俗性,宗教信仰性,健身娱乐性,文体交融性等特点。通过畲族武术,了解畲族历史和文化,了解畲族人民在历史的长河发展中为维护自己本民族的尊严,自强不息、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不仅推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而且对弘扬和发展畲族传统文化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健身娱乐价值。畲族传统武术活动项目“打尺寸”等运动形式多样,易在广大群众和学校之中开展,不仅可以使训练者的身体素质得到发展,如力量、灵敏、奔跑能力和弹跳力,心理素质等得到提高,从而全面提高人的身心健康水平和竞技能力。起到强身健体的功效,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之余调节体力与精神的健身活动。同时,畲族的武术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畲族文化底蕴,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娱乐性,可开发成富有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进行娱乐性表演吸引游客以及参加比赛,并多次参加了历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作为表演项目取得了好成绩。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当前广泛兴起的各种体育消费如休闲娱乐体育消费、保健康复体育消费等以及竞技体育的商业化运作,使得体育的经济价值得到了不断地开发,体育产业成了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项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它不仅满足了人们的体育、娱乐、观赏需求,而且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畲族武术是一项很好休闲娱乐体育活动,它的开发可以成为畲族旅游文化为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新增点。如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和福建省罗源县都开展了畲族风情旅游,把畲族武术融入其中,使游客既能领略畲乡风情,又能参与到畲族传统武术体育等活动的动态美中去,展现畲族传统武术等体育活动的参与性和娱乐性,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
畲族武术旅游文化开发问题
畲族传统武术等文化已处于丧失的边缘。由于历史原因,畲族主要居住在福建省、浙江省的老少边穷地区,许多村庄深处崇山峻岭,交通闭塞,信息不灵,经济相对落后。这给畲族传统武术等文化的发展传播带来十分不便。许多畲族村相对规模小、人口少,财力有限,绝大多数畲族祠堂、宫观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和失修情况,更没有畲族武术宗师的牌位;有些畲族乡村由于生活节奏加快,造成原有畲族传统礼仪不断淡化、简化、弱化,在交通方便的畲村,民族服装已经很难见到,婚礼普遍穿婚纱,传统民族习俗几乎被遗忘,30岁以下的年轻人已很少会唱畲族民歌,迁入城镇的年轻一代大多连畲语都不会说了,更不用说会传统的畲族武术。大量的畲村文物被盗和流失严重,包括传统畲族武术拳谱和武术记载等等,任鼠咬虫蚀,自生自灭。畲族武术现在主要集中的村落,大量年轻人涌入城镇务工,有一定系统练习畲族武术的人数寥寥可数。如不采取措施,若干年后,随着掌握这些传统武术老人的去世,许多传统武术等文化面临既无史料可查,又无技术传人甚至消亡的危险,畲族武术将面临失传,受到了严重冲击的畲族传统文化也会陷入一个尴尬境地,处于丧失的边缘。
畲民商品经济观念淡薄,缺乏开发文化旅游资源意识。畲族人民祖祖辈辈生活在穷乡僻壤,过着孤陋寡闻的生活。小生产的主活方式,使他们形成安于现状的惰性心理,习惯于“养牛耕田,养猪过年,挑担柴火换油盐”,并以此落后的思想意识来指导自己的经济活动。因此长期以来,畲乡人民“脸朝土地背朝天,规规矩矩种农田” 典型的传统自然经济形态,形成了死守一方,固守一业格局。面对改革大潮和商品经济的冲击反应迟缓。他们总认为,搞商品经济,山里人不行,一没经验,二没资金,三没技术,怎么搞法?这种落后的小农经济意识,严重束缚畲族群众的手脚,压制他们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现在虽也有一些地方发展畲族旅游,但大多都是依赖当地的自然资源进行的简单的开发观光旅游等,没有系统的开发畲族文化旅游,而世居山间的畲民面对政府与旅游企业对本民族的文化的开发,并没有许多的热情,甚者有诸多抵触情绪。在此种环境下,对面临失传边缘的畲族武术的开发和保护更是难上加难。
当地政府开发力度与保护意识不足。随着全国各地少数民族旅游资源开发的不断升温,当地政府也开始开发畲族聚居地的自然旅游资源与文化旅游资源,但大多偏重于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对畲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力度不足。近年来,畲族文化研究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整体尚处于拓荒阶段。大部分的研究者田野调查少,且可以鉴阅的文献匮乏,历代正史、地方志对畲族的记载十分少,有关畲族武术的材料就更为稀少。而且有关畲族武术等旅游文化学术研讨与交流少,没能形成一个浓厚的调查研究讨论氛围。政府持观望态度的多,真正投入研究的少,整个研究队伍十分弱小。从而导致对畲族传统武术活动项目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尚处于初级和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来指导畲族传统武术文化发展。且政府部门对畲族文化的保护意识也不强,文物部门没能很及时考查有关畲族文物古迹并确立“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等,没能很好鼓励支持畲族人民保持优秀的文化,即使发行了《畲族简志简史合编》与《畲族简史》,也基本没有公开发行,就连一些地方民委也没能得到或保存。缺乏保护意识,只是为研究而研究,缺乏研究成果的利用、推广与开发。
畲族武术旅游文化开发对策
系统化搜集有关畲族武术文献资料,宣传畲族武术。畲族武术要发展,就要让外界了解畲族武术,而了解畲族武术,首先就要了解畲族,了解畲族文化。而以往的搜集畲族有关文献资料时,大都为了为研究而研究,只是一些学者的个人兴趣爱好,或是当地政府应付上级政府的草率工作,要改变此种状况,必须加强对畲族传统武术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科学理论研究,加强对畲族传统武术的历史渊源,哲学思想,文化内涵,价值功能,训练方法及竞赛规则,社会化与产业化途径等方面的配套研究,逐步建立起畲族传统武术的科学理论体系,使畲族传统武术的开展更具有科学性。畲族传统武术活动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有些畲族村落有保存珍贵的有关文献资料,并还有些年老的畲民可以很好的练习畲族武术,则可以由有关部门(如文物局、文化局等)举行“畲族武术”等有关征文、求购珍贵文献资料、“寻人启事”(寻找畲族武术宗师)等活动,建立“畲族武术网”,畲族武术形象代言人等,并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体宣传这些活动,对参加活动的人以及提供珍贵资料的人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使更多的人认识畲族武术,关注畲族武术。在搜集有关畲族武术文献资料到有一定系统化时,可以编著成册,以及拍摄为视频资料,公开发行,卖给游客及广大群众,渐渐使广大群众接受畲族武术为强身健体的一个很好的方式,不仅可以很好的宣传畲族武术,而且可以获得经济利益。
大力推进畲族传统武术产业化进程,突出畲族传统文化的民族性。畲族传统武术文化是畲族居住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该地区文化产业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资源,我们要使这些潜在的资源转化为现实的财富,促进畲族传统武术向着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促进畲族传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在推进畲族传统武术产业化过程中,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利用畲族传统武术搞活当地旅游。通过对畲族的武术文化的市场进行细分:初级、中级、高级;青少年型、中成年型、老年型;表演型,竞技性型;习武型、健身型;减肥型、健美型等等。在这些市场细分的基础上,对畲族武术进行多层次的开发。首先,进行畲族武术文化娱乐健身内涵开发:研究介绍畲族武术的一招一式对身体各部位的锻炼机理,特别强调易学性、娱乐性和强身、减肥、健美,以及延年益寿等作用;突出畲族的独特招式及其功能。还可以选择一些民族性、娱乐性、观赏性较强的畲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旅游区开展富有民族风情特色的各式各样的传统武术活动,既可以邀请有一定威望的畲族武术宗师表演畲族传统武术,供游客观赏;又可以举行各种方式的“拜师学艺”、“比武大会”等,供游客参与,点到即止,并可通过不同的媒体宣传,宣传游客的同时也宣传畲族武术,并予以一定的物质奖励,鼓励游客参与的积极性。其次,进行畲族武术的传承开发:建立不同的畲族武术表演队,一是本地畲族武术表演队,在当地旅游景区表演或参加本地的各式公益性活动,二是异地畲族武术表演队主要承担与其它的武术团体进行交流、到外地景区表演及参加一些武术影视的拍摄等,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关注畲族武术。还可召开畲族武术宗师的教习班,由知名的畲族武术宗师组团,不仅可以在全国内办班巡回培训,还可以在海外教习、演出,很好的宣扬和传承畲族武术。同时可以建设“畲族文化村”和“畲族历史博物馆”,不仅可以成为游客休闲旅游的好去处,还可作为保留和研究畲族文化和历史的基地、畲族青少年的教育基地外,还会展示畲族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以提高畲族聚居地的知名度。并可在畲族聚居地举办市级、省级、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XX武术节”,通过武术节,展现全国各地武术门派,使当地成为武术的海洋,吸引海内外人士,宣传畲族传统武术文化,为当地招商引资提供良好的平台。最后,进行畲族武术的旅游商品开发:不仅如前所述的畲族武术的文字与视频材料武术音乐、教学CD等,而且还有武术的服装、武术马褂、武术泥塑、器械、武术木偶造型、武术健身菜肴和食品及畲族丝织品等等,还可以充分利用畲乡丰富的木、竹等材料,制作便于携带、不同档次的有关畲族武术及当地旅游区的纪念品,突出畲族传统文化的民族性。
加强畲族武术“点、线、面”组合,扩大对外交流,把畲族传统武术推向市场。从而必须对畲族武术进行“点、线、面”组合,不仅建立“畲族武术村”、“拳乡”、“畲族民俗村”等直接宣传畲族武术的点式组合,而且应加强对旅游线路的研究,注意将热线、冷线以及自然资源线与文化资源线结合起来,充分调查旅游者的旅游心理,以“体验畲族武术与畲族民俗风情”为主线,开辟多层次、多口味、多风格的旅游线路以供游客选择。畲族主要分布福建、浙江、广东、江西等省,而畲乡又位于许多著名景区,如福建武夷山风景区、太姥山风景区、龙海隆教畲族乡火山口(国家地质公园)及浙江雁荡山等等之中,这些景区有美丽的自然风光也有畲族民俗风情、文物古迹等等,可联合浙南、闽、粤北等畲族民俗省区联合开发这些景区的有关畲族武术与畲族文化的旅游资源,还可开发跨省区的畲族寻根祭祖游等,使畲族武术与畲族传统文化与武夷山等著名景点及不同旅游线路巧妙地连接起来,充分扩大畲族武术与其它旅游资源组合的覆盖面,产生规模效应,实现畲族武术“点、线、面”的有机结合。再者,必须扩大畲族武术的对外交流,把畲族文化推向市场。为此,可参加中国武术协会等武术团体,还可与其它少数民族的武术及中国传统武术等进行不同方式的交流,进行互访、召开交流研讨会、参加各省举办的民族运动会和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不同层次的体育盛会,尤其是在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武术已成为正式的比赛项目,这对我国武术界是一次绝佳的表现机会,亦对畲族武术是一次挑战与机遇。畲族武术更应善于创造与把握走出国门的机会,充分发挥福建、浙江等地对外开放的人缘、地缘优势,通过海内外的畲族人士,进行畲族武术海外营销,进行武术团体交流,武术队演出,办武术培训班等等,把畲族武术推向海外, 而且在交流的基础上,吸收世界各国和各民族的一切优秀的武术体育文化成果,使畲族传统武术更具有开放性。
畲族武术旅游文化的保护
开发畲族武术与畲族传统文化迫不及待,可在开发与利用的同时更应注意畲族武术的保护,尤其是畲族传统武术面临即将丧失的严峻形式下,只有保护方能为更好的开发提供条件,只有保护方能可持续发展。而最好的保护就是整理与传承,为此,首先,开发畲族武术,在整理畲族武术系统材料的基础上,政府及旅游企业进行“点、线、面”组合的同时不仅应有中、长、远期的规划,更应树立保护意识,配套畲族武术文献资料的搜集、汇总、编辑及畲族武术人才的挖掘与培养,积极申请口头与非物质遗传保护,设立专门畲族传统武术研究机构,召集各种各样的专家学者站在时代的高度,对畲族武术文化旅游建设进行全方位的再认识,如涉及畲族武术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线路设计、旅游景点建设方而旅游市场需求方而以及旅游影响等领域的研究。再者,把保护畲族传统武术及畲族传统文化意识融入到畲族地区学校的教学中。要发展、保护畲族传统武术文化,学校是树立重要的实践基地,是关键所在。在畲族地区大、中、小学校中开展畲族传统武术活动,以及建立专门的畲族武术队和畲族武术学校等,不仅可以继承、保护、发扬传统武术体育文化资源,而且可增进民族团结,树立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加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民族体育文化氛围,更有利于加强畲民的自我文化的保护意识。还可在一些高校可以设畲族武术及畲族传统体育专业,尤其是体育高校体育教育中,使畲族传统武术更具有时代性。最后,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宣传和推广畲族传统武术体育文化,让更多的人认识畲族武术和学习畲族武术,使畲族传统武术体育文化更具有群众性。从而使畲族武术的开发与保护同时并进。
(本文原载《福建民族》2006年第4期)
(蓝晓原,男, 畲族,罗源县人, 1981年10月出生,2003年毕业于福建漳州师范学院教育学学士、厦门大学法学专业, 2006年毕业于西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现就职于海口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
标签:畲族网
热门图文
- 1奶娘行罡